學者斥發展高球場將令粉嶺變「悲情城市」 民間團體批製造恐懼

撰文:徐嘉蒓
出版:更新:

民主思路聯席召集人宋恩榮、團結香港基金顧問王於漸等38名經濟學者早前聯署支持「明日大嶼」願景,指出考慮成本效益後,認為此方案是上佳的選擇。聯署內容雖然沒有提及收回粉嶺高球場發展,但指出收購新界農地、棕地,或為發展新市鎮而興建交通配套的成本,比填海還要高。其中宋恩榮接受《明報》訪問時更表示,支持政府收回高球場,改為自行管理,但用地作高密度發展是不切實際,因為粉嶺距離維港30多公里,缺乏交通配套,只會變成「悲情城市」。
新界現時居住香港過半以上人口,難道因爲距離或交通問題,就成了「悲情城市」?民間團體本土研究社批評「悲情城市」言論可笑,指責學者利用民粹語言及誤導數字,製造恐懼,「令到啲人唔再諗高球場發展合唔合理。」

佔地172公頃的粉嶺高球場屬於私人遊樂場用地,租約2020年屆滿。﹝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聯署內容指出,「明日大嶼」願景可以帶來十分可觀的財政收入,單是第一階段交椅洲填海,商業土地收入已達約3,600億,而兩個階段最多興建40萬個住宅單位,可帶來8,400億元賣地收入,說明並非坊間所指,屬非不可負擔的方案。而在新界偏遠地區建設新市鎮,須興建新的交通走廊連接市區,反觀人工島相對距離港島最短只有約四公里,估計效益相對較高。

然而,據政府數字,2016年香港有約384萬人居住新界,佔人口超過一半。難道因爲距離或交通問題,遠離維港的地區必然是「悲情城市」?

新界東北、洪水橋新發展區同樣偏遠該叫停?

對於宋恩榮的言論,本土研事社成員黃肇鴻直言:「都幾好笑」。他反問,如按照學者所言,距離維港30多公里的粉嶺高球場土地用作高密度發展是不切實際,同樣道理,位置一樣偏遠、新界東北發展區及洪水橋新發展區亦應叫停。他批評學者當年在計劃推出時,沒有提出過相似的憂慮,但現在又反對高球場發展,是雙重標準、試圖轉移視線。

對於38名經濟學者聯署支持「明日大嶼」願景,本土研究社成員黃肇鴻認為,身為學者更不能以數字誤導公眾。﹝資料圖片/ 盧翊銘攝﹞

「悲情城市」疑影射天水圍     製造恐懼不再討論高球場

他續指,因為地區距離維港30多公里,缺乏交通配套,就是「悲情城市」的說法,是侮辱了粉嶺、上水等居民。他指出,香港的政治、經濟中心都位處香港、九龍,但有一半以上人口居住新界,自然會出現交通問題,而無可否認,當發展一個地區,人口負荷必然增加,需要解決交通問題,但從城市規劃角度,不應因成本高昂而拒絕發展,「起一條新路、鐵路一定係貴,但問題係值唔值得投資。」

黃肇鴻又認為,「悲情城市」說法疑影射天水圍新市鎮規劃問題,是不公道的標籤:「利用恐懼令到啲人唔再諗高球場發展合唔合理。」他指出天水圍的所謂悲情問題,非單一與距離及高密度公屋發展有關,而是因為30年前公私型合作導致集團壟斷全區,導致當區喪失社區經濟、居民無法原區就業等有關。

《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願景計劃,在大嶼山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透過填海建造約1700公頃土地。﹝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聯署指收地比填海更貴    本土研究社批誤導公眾

聯署內容亦提到,如果政府收回新界棕地或農地作新市鎮發展用途,按最新收購價連同農作物和其他損失等多付的補貼,每方呎收購價最高達近1,700元,比填海成平每平方呎1,300至1,500元更高。

黃肇鴻反指,政府不可能會以1,700元收地。他解釋,現時政府會按用地的位置、收購目的、競爭情況,將用地評級分為甲、乙、丙、丁四級收購,如以最高規格收購甲級用地,收地價一般為約1,200至1,300元,當中已包含特別津貼在內。而現時新界用地普遍只屬丙級或丁級,收購價只是數百元不等,故此實際收地情況與1,700元數字有很大出入。他批評學者誤導公眾,「冇可能用咁高價錢講成個新界,然後再用填海最低價錢去比,再話棕地貴過填海﹐咁樣造數、咁樣拗冇辦法啦。」

「明日大嶼」計劃在民間引起強烈反對,有團體曾發起反對東大嶼填海人工島遊行,約有5000人參與。最近亦有民間團體發起聯署,收集十萬名市民簽名,要求政府撤回計劃。﹝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本土研究社:高球場用地用途不合理

黃肇鴻認為38位學者及某部分人,試圖以民粹語言模糊大眾焦點,強調現時大眾不應聚焦討論高球場應否興建房屋,而是該用地以會所形式存在的合理性,「要諗一諗高球場嗰個用途係咪合理先?係少數人嘅特權地,交緊好少租嘅,唔一定要起樓嘅,可以有其他想像,起公園、康文署接管、畀全香港市民用,但(特權﹞一定要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