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防疫當以民生為重 中國還需更加努力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上海疫情暴露的問題在輿論場引發了強烈共鳴,這座中國最大最重要的商業城市,現正陷入停擺狀態,國際商家擔憂此舉可能給產業鏈穩定帶來衝擊,而中國人,特別是被封控在這座城市中的兩千多萬市民,除了擔心疫情擴散對經濟的影響,更關心眼前急需的食品供應與應急醫療等基本民生問題。

和西方在病毒面前「躺平」不同,中國選擇了一條更具挑戰,也更能彰顯中國社會價值與政治動員能力的防疫道路——「動態清零」。這種防疫模式使中國在過去兩年成為國際疫情防控的「優等生」,當世界多數國家在疫情折磨中苦熬的時候,中國成為了唯一一個有效控制住疫情蔓延傳播的大國,經濟發展一枝獨秀,中共也巧妙而不失時機地將此轉化為民眾對自身的政治支持與制度自信。

時至今日,大多數中國人仍然是「動態清零」的支持者,包括中國共產黨的最高決策核心團隊。上海疫情爆發後,當「放開」和「清零」兩種聲音爭吵越來越激烈的時候,中國央視的新聞聯播節目在4月13日再次明確表示,中國要繼續堅持走「動態清零」道路。

考慮到中國本就緊張有限的醫療資源,而且還有超過5,000萬以上的老年人與數目不詳的低齡兒童還沒有接種疫苗,一旦放開管治,必然會導致醫療資源被擠兑,出現大量死亡案例,屆時不僅可能釀成社會政治事件,影響到今年中國最重要的政治議程——中共二十大,還可能出現比西方更嚴重的人道危機,所以,至少在今年下半年二十大召開之前,中國繼續堅持「動態清零」有其可以自洽的道理。

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在堅持「動態清零」同時,將防控成本與對經濟的影響降到最低,避免各種層層加碼的「一刀切」動作衝擊經濟民生,降低因疫情防控產生的次生災害,並且要為受疫情影響嚴重、生產生活出現困難的民眾與中小微企業提供財政幫助,幫他們渡過眼前難關並對未來建立一個積極預期。

在這幾個應該儘量避免或努力做好的經濟民生領域,坦率說目前中國做得距離民眾的理想狀態還有很大差距,而且已經成為社會民眾怨氣累積的一個重要原因。上海疫情封控期民間情緒的激烈衝撞,就能反映出這個怨氣已經積累到何種程度。

上海防疫帶來很多民生問題和其他糾紛,圖為2022年4月4日,上海廣富林街道組織志願者和醫護人員開展防疫工作。(視覺中國)

能在病毒圍攻下,堅持三年時間「金身不破」,把中國打造成國際疫情危機下的一個安全島,是中國人創造的一個奇蹟。但是大家也要認識到,這個奇蹟是建立在14億中國人的集體主義精神與自我犧牲上的,是他們願意為疫情防控犧牲「小我」,願意為社會公共目標放棄生活舒適與個人自由並承擔一定防疫成本,才有了這樣一個了不起的防疫成果。人民的自律、奉獻與犧牲,是中國防疫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但是,同樣是這群的人民,有很多人現在的生產生活正因疫情(防控)陷入困境,而原本應發揮救助作用的政府財政卻未能如約發力。經過三年消耗,不少家庭、個人的積蓄現在已經被或就要被掏空,而且持續的疫情封控也使得很多人的心理出現微妙變化,人們變得更加焦躁易怒,更不願遵循政府約束。所以,在接下來至少半年的疫情防控中,如何採取更有效方式提振經濟,維護民生,讓受疫情影響嚴重、生產生活出現困難的民眾與中小微企業能儘快享受到國家財政幫助,安撫好社會焦慮情緒,是一個對政府當局來說非常緊迫、非常有挑戰的工作。

一個需要防範的危險可能是,如果民眾在此期間的基本生活無法得到有效保障,眼看着多年經營積累的家底被逐漸掏空還看不到盡頭,他們的想法可能會逐漸改變。如果這樣的話,原本中國因防疫成功所積累的體制信仰與支持「動態清零」的群眾基礎就會被動搖乃至消失——這絕非中共所樂見的場景,但是這種情況已經開始露出苗頭。

上海採取封城措施防疫,很多經濟活動停擺,損失巨大。(視覺中國)

所以,搞好經濟民生,是中共當前必須更加重視、投入更多政府資源去做好的工作。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不同,除了在危機時的強大社會動員與管治能力,還在於能擺脱資本支配,在價值情懷上能站在社會多數人的利益與立場決策行事,在公共政策上能體現對普羅大眾的關愛。中國式疫情防控把人民生命健康放到第一位,已經體現了這個制度的獨特優勢與價值意識。在對經濟民生的救助上,人們也期待它可以更有作為。

當然,從長遠來看,在新冠病毒註定已經要與人類長期共存的情況下,中國還是需要在「動態清零」之外找到一種更好的低成本防疫模式。中國防疫不能往西式「躺平」與輪流封城兩個極端走,而是要繼續尋找更有效、更能兼顧疫情防控與經濟民生的防疫道路,不要因為一城一地失敗而放棄努力嘗試,應該總結經驗教訓,繼續探索更有效的防疫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