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社會幸福感去年顯著下跌 5大學研究團隊:難歸因社會事件

撰文:胡家欣
出版:更新:

本港5間大學連續三年追蹤訪問近300位大學生,發現整體幸福感水平及生活滿意度均顯著下降,其中「社會幸福感」的評分,以六分為滿分,由2018年平均分3.5分,降至去年平均分3.1分。研究團隊形容去年跌幅顯著,惟難以歸因於社會事件,因涉及家庭、個人成長、學習壓力等多個因素影響。不過,團隊建議,社會可多肯定大學生的貢獻,建立更多平台讓年輕人表達想法與觀點,政府在制定政策上多聆聽他們的聲音,有助提升大學生社會幸福感。

城大聯同四所本港大學連續三年追蹤訪問近三百位大學生,發現整體幸福感水平及生活滿意度均顯著下降。(資料圖片)

城大聯同浸大、中大、港大及教大自2017年及2018年,以問卷和訪問形式,調查近1000名大學生,了解他們幸福感和意義感。結果顯示,分別有24.5%和15.7%受訪大學生的焦慮和抑鬱程度達嚴重水平;59.1%大學生感受到中等程度以上的時間壓力;31.5%大學生感受到中等程度以上的學習疏離,難以投入學習。

在意義感方面,有82.1%及70.3%大學生受訪大學生都自覺需要人生意義和探索意義,但有超過60%受訪者覺得人生有意義的感覺低。

有關「社會幸福感」的評分,以六分為滿分,由2018年平均分3.5分,降至去年平均分3.1分。(資料圖片)

社會幸福感去年跌幅明顯 6分滿分平均分僅3.1分

另外,有超過八成大學生的幸福感和滿意度達中等以上程度,但大學生總體幸福感及生活滿意度有明顯下降趨勢。團隊連續3年以問卷調方式,成功訪問271位大學生的情緒、社會和心理幸福感,以及生活滿意度,當中發現整體明顯有下降趨勢,去年「社會幸福感」的跌幅最為顯著,由2018年平均分3.5分,降至去年平均分3.1分。

城大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副教授郭黎玉晶表示,在探討「社會幸福感」上,問卷題目問及社會是否屬理想社會、能否發展較為理想的社會等,去年有關指數的跌幅明顯,但難以歸因於社會事件,因可能涉及多個因素,包括家庭、教育制度、個人挑戰及成長、學習問題等壓力。

可多肯定大學生的貢獻

她認為,社會須關注大學生的精神健康問題,除建議大學可設立正規課程教授正向教育,亦認為可多肯定大學生的貢獻,建立更多平台讓大學生表達想法與觀點,而政府在制定政策上多聆聽年輕人聲音,有助提升大學生社會幸福感。

浸大社會工作系講師梁瑞敬認為,調查踏入第三年,受訪的同學將畢業投身社會,或許面對就業選擇的挑戰,大學可提供支援協助。她又認為,大學提供的服務學習機會,可讓大學生多接觸及連結社會,有助尋找生活的意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