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不吸煙也會得肺癌?醫生:逾9成女患者都是非吸煙者!
肺癌是本港最常見且致命的癌症。很多人都以為只有吸煙人士才會患癌,但這其實並非必然。有醫生就指出,9成肺癌女患者都並非吸煙者,只有定期進行檢查,才可以及早發現癌病變,從而保障自己的健康。
近日,台灣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在YouTube頻道「出神入化廖醫師」PO出影片指出,提及肺癌,許多人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就是「不吸煙就不會得肺癌」、「肺癌是老人病」,這些錯誤的觀念不但害到不少人延誤診斷,甚至連醫生本人的表妹也一樣,在今年不幸因肺癌過世。
醫生親身經歷:年輕非吸煙者確診肺癌
廖繼鼎分享,他的表妹是一位中學教師,平日生活規律、不吸煙。在42歲那年,她突然出現反覆咳嗽,起初以為是感冒,情況持續了幾個月,最終被診斷出肺腺癌第3期。後來才發現,原本表妹帶有ALK基因變異,這種突變會導致癌細胞異常增生,特別在年輕的非吸煙者中更為常見。
即使表妹非常堅強,用了各種標靶藥、化療、放療,可惜還是不敵癌魔,後來更發生了腦轉移,在抗癌5年後,於日前離世。
廖繼鼎表示,這段經歷深深的提醒他,肺癌不是只有吸煙者才會得的病。而對肺癌的忽視可能會疑令人錯過黃金的治療機會。因此,他要分享一些肺癌常見的迷思,盡量減少因延誤診斷而受害的病人。
迷思1:肺癌並非老年人的專利
廖繼鼎續指,很多人都以為年輕人是不會得肺癌的。但事實上,肺癌不是老年人的專利,根據多項研究,肺癌在年輕人中不少見,尤其是發生在非吸煙者身上的肺腺癌,在30歲的年齡層上愈來愈常看見,甚至20幾歲的年輕族群亦有可能患癌。
迷思2:不吸煙就不會患肺癌
廖繼鼎表示,他看過太多個案,患者明明不吸煙、不飲酒,接受健康檢查卻發現肺癌,結果出來時只能問醫生「為什麼是我?」
他指,根據台灣的官方統計,一半以上的患者根本未曾試過吸煙,女性患者更是達九成以上是非吸煙者。廖繼鼎解釋,這些患者並不是受壞習慣所累,反而是因為忽略了日常風險,才會一步步患上肺癌。其中,最常見的風險因素有以下4點:
1. 廚房油煙;
2. PM2.5(懸浮微粒);
3. 家中通風不良;
4. 家族的基因背景。
肺癌高風險群組及早期篩檢建議
至於有那些人需要特別留意患肺癌的風險?廖繼鼎就指出,以下4類人需要更加重視定檢查:
如何及早發現肺癌?就建議,要早期接受篩檢,做低劑量電腦斷層,便可發現肺癌早期病變。其中,
一. 50歲以上
二. 家族有肺癌病史
三. 長期暴露在油煙、空氣污染以及懸浮微粒的人士
四. 曾吸煙或經常吸到二手煙
廖繼鼎表示,只有早期發現肺癌,才有及早治療的希望。科學研究證實,定期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CT scan),可降低肺癌死亡風險20%。雖然接受電腦斷層檢查的確會產生微量輻射,但其風險遠不及肺癌晚期來得致命。
他強調,「別讓對小風險的恐懼,阻擋你抓住大救命的機會,低劑量電腦斷層不是亂做檢查,是懂得保命的人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