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強制檢測不是洪水猛獸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香港疫情逐漸平穩,周一、周二連續兩天錄得本地「零確診」。許多人會因新增個案回落額手稱慶,但負責任的態度應該是思考怎樣鞏固戰果,這需要採取傳染病專家袁國勇所講的、替有癥狀的病人強制檢測的辦法,而當局亦應援引《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賦予的權力制訂檢測細則,列明強制檢測條件和適用對象等,強化疫情管理,務求盡快讓病例「清零」。

迄今為止,香港確診個案只有5,300多宗,防疫成績看上去較倫敦、紐約、新加坡等大城市出色,這與大多數市民自覺佩戴口罩、當局推行嚴謹邊境管制以及減少豁免檢疫人員數目有一定關係。但正如袁國勇所指,社區傳播鏈仍可能存在,畢竟任何檢測方法都有機會出現假陰性結果,而十四日強制檢疫也只能找出約95%個案,所以最後幾乎肯定會有漏網之魚。再加上民間近日已陷入抗疫疲勞,開始有人不再堅持佩戴口罩、增加社交聚會,傳播風險相應增加。

年初疫情爆發以來,政府為確診者居所附近的居民、的士司機和院舍職員等高風險群組進行檢測,9月初甚至在中央幫助下實施全民普及檢測,但這些都不具強制性,換言之只要相關人士自認健康便無須接受檢測,而這正是過往檢測漏洞所在,代價就是病毒可能殘留在社區中。

強制檢測須具針對性

無可否認,推動強制檢疫具有一定阻力,一些市民或會擔心私隱不保,也有聲音質疑政府根本沒有政治能量這樣做,但事實上這些憂慮都有方法處理,例如檢疫人員能只收集樣本代碼,市民無須提供其他個人資料,從而回避私隱問題;至於政治能量,根據《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第7條,當局其實一早有法定權力「使任何人接受醫學監察或醫學檢驗或測試」,只要政府以維護公眾利益為依據,相信可獲市民支持。

誠然,香港不太可能像新疆喀什那樣為全區463萬人進行檢測,但局部推行是有可能的,而這必須由政府制訂細則、精細管理,例如當某幢住宅大廈有多於一定數量住客確診,或者某食肆有員工確診,則整幢大廈居民、食肆員工和顧客都須強制檢測;另外,有病癥者亦要進行強制檢測,只有這樣病毒才會無所遁形。

一些海外國家正與香港商討建立「旅遊氣泡」,陸港兩地估計亦會在不久將來恢復通關,這一切若要成事必須建基於香港防疫成績。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當展現魄力,在防堵疫情從海外輸入之餘,亦須具針對性地實施本地強制檢測,讓病例盡快「清零」作為社會經濟有序恢復的基礎。若非如此,香港的失業率未來恐怕有升無跌,市民不是病死就是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