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不只是環境局的事 也是商經局的事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環境局周三(17日)發表《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下稱《路線圖》),建議港府要在2050年前落實碳中和,並將車輛全面達致零碳排放為關鍵策略。儘管《路線圖》指出港府會在2035年或之前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並訂下在2025年達到提供至少15.5萬個充電設施的宏遠目標,以解決電動私家車難以普及化的配套限制,但本港綠色城市的建設步伐落後,港府除了可制定較進取扶助政策,更要把握轉型時期的經濟機遇。

全球氣候變化迫在眉睫,運輸系統電氣化已成全球大勢所趨。特首林鄭月娥去年在《施政報告》提出要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後,環境局周三發表《路線圖》,闡述未來在港推動使用電動車及其配套的長遠政策目標及計劃。具體而言,《路線圖》的主要措施包括在2035年或以前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試驗各種電動公共交通工具及商用車、擴展電動車充電網絡、培訓電動車技術及維修人才、考慮設立電池推行生產者責任計劃,以及創造有利電動車普及化的環境。

政府公布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未來將增加公共充電站,並考慮實施充電收費制。(余俊亮攝)

新能源汽車是經濟機遇

據環境局2018年的資料顯示,現時本港約有兩成碳排放是源自運輸系統,而私家車又佔全港車輛總數超過七成,使其碳排放總量成為各種車輛之首,故政府策略上將電動私家車普及化置於首位份屬合理。與此同時,雖然本港電動車數量已從2010年約180輛,大增至去年底逾1.85萬輛,增幅逾100倍,惟全港現時僅有3,351個公共充電設施及約128,000個停車位已經或將會配備私人充電設施,而且各區分佈極不平均,否則其增幅應不止如此,故政府才會在《路線圖》裡訂下在2025年增至15.5萬個充電設施的目標。

除了私家車外,政府亦不應忽略商用車電氣化的重要性。《路線圖》指出本港逾九成半公共巴士為雙層巴士,但由於目前重型運輸的電動車技術亦仍在發展階段,故未必有符合成本效益的替代方案。政府亦可從技術上較成熟的士和小巴入手,提高各項先導計劃的誘因,吸引業界參與。去年《財政預算案》裡,政府雖然已撥出8千萬元推動電動公共小巴試驗計劃,惟公共小型巴士總商會主席凌志強預料,單是一個充電站已耗費約3百萬元,而購入電動小巴的成本更是柴油型號的一倍,故政府出手之低未必可以吸引業界積極參與計劃。此外,政府儘管於2011年撥款3億元成立「綠色運輸試驗基金」,以助運輸業試驗綠色創新運輸技術,惟截至2020年底基金共批出約$1.54億撥款,成效平平,政府未來亦須檢討這是因配套不足,還是申請門檻過高所致,以便逐步修繕政策。

電氣化運輸作為世界潮流,港府亦要把握潛在的經濟機遇。雖然當局在《路線圖》提及要培養電動車技術及維修人員,惟此只是整個行業的一小部分。例如,科技大學的無人車科研團隊曾在訪問時表示,香港現時不但欠缺場地測試自動駕駛技術,申請落地手續繁複,而且部分交通條例落伍,難以測試和應用自動駕駛技術。反觀由同一團隊研發的無人車不單已在內地投產,更可在部分工業園區實地使用。因此,綠色城市不單是應對氣候變化不二之選,在轉型期間政府亦要善用本港的創科人才,並為行業法規拆牆鬆綁,方能打造出綠色經濟的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