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評「非常不滿意」 電動巴士香港無運行?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政府自2011年起成立「綠色運輸試驗基金」,鼓勵運輸業界試驗減排車輛。環保署近日公開兩部該計劃之下單層電動巴士的測試報告,指營運商非常不滿意巴士表現,特別是巴士經常壞車,需要維修,長時間未能載客。
電動巴士試驗已經多次在港觸礁,難以普及。然而,困難不應是放棄研發的藉口,更應是推動力,政府要透過挑選更具質素的生產商,以至自主研發,帶領業界繼續發展電動巴士,香港不應缺席於汽車電動化及自動化的大趨勢。

兩部單層電動巴士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愉景灣試行,生產商是山東沂星「華夏神龍」。營辦商愉景灣交通服務安排電動巴與傳統柴油巴士比較。報告指營辦商非常不滿意電巴表現,例如電池、空調和壓縮機質素差且不穩定,試行首年經常壞車和維修,難以每天運作。電巴燃料成本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雖然較柴油巴低,但兩部電動巴各自停運時間平均達一年,遠超柴油巴的不足兩星期,省回的燃料成本難以彌補票價損失。

愉景灣交通服務有限公司測試的華夏神龍電動巴士中,其中一輛在兩年測試期中,有437工作天無法運作.(報告截圖)

如此表現,的確難吸引營辦商繼續使用電動巴士,而這亦非首次電動巴在港觸礁。以同一生產商山東沂星為例,計及2017至2019年和2013至2015年的兩次試行,表現也未能比得上柴油小巴,尤其是損失營運日數較高,電池容量不足以應付每天運作。至於在專營巴士方面,九巴、城巴和新巴嘗試採用不同品牌的電動巴,但同樣受制於續航力低,電池使用不久便衰退,可使用時間較柴油巴少,更有部分要退回原廠維修,現役巴士也只能走短程和平路較多的路線。

環保署可做更多

政府曾經解釋,本港多上落山的道路,巴士多為全空調服務,耗電量較其他地方高,特別是在夏天,因而削弱續航力,而後備零件數量不足亦會拖長維修期。這說法是把運作問題歸因於外在環境,至於巴士零件質素有沒有問題就較少提及。須知道市民對巴士的需求量大,若果零件捱不住每年和每天長時間運作,就很容易損耗。環保署宜多交代巴士試行前的質素,以作參考。

電動巴士在香港缺乏亮麗成績,落後深圳和倫敦等大城市,大小營辦商對擴展電動巴士規模卻步。五家專營巴士公司前後引入36輛電動巴士,車輛數目只是近6,000輛巴士數目一個很小比例。有指香港引入的大小類型巴士,幾乎全部也是來自內地,故惹來1.8億元公帑購入粗製濫造內地貨的指控。固然內地是電動巴士的主要生產商,但諸如韓國等其他國家的生廠商也在開拓電動巴士市場,包括雙層電動巴士。在採購巴士時,環保署不妨邀請更多廠商投標,貨比三家,從中挑選適合香港的產品。

政府早前批出1.8億元,以全數資助5間巴士公司添置36架單層電動巴士。(資料圖片)

不應放棄本地研發

零排放汽車是大勢,各地也在爭相研發,領導產業。在引入外地電動車款之外,香港亦應重新自行研發和使用電動巴士,產品既能最配合本地需要,甚至可以輸出技術,在市場上分一杯羮。其實,生產力促進局早在2015年11月已經研發出單層低地台電動巴士,但在一個月後自焚。調查報告顯示火警源於人為操作問題,或許局方擔憂外界對產品缺乏信心,此後再無聽聞復產。另有私人企業在港研發電動巴並已在外地行駛,惟香港未見服役。

生產力局研發的首部「香港品牌」電動巴士2015年11月底完成研發程序,惟一個月後就突然着火焚毀。(生產力促進局提供)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本周三(2日)透露明年首季推出首份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既然香港有人投身電動巴士研發,環境局應主動聯繫營辦商和公私營開發者把電動巴士普及化,並盡力掃除障礙。當電動巴士「落地」有期,相信各界會有更大動力解決充電和維修保養等問題,港人有望早日享受電動巴士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