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護照需要有充分規劃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食衞局局長陳肇始則在周一(29日)的疫情簡報會被問到本港否落實「疫苗護照」時,指相信市民期望政府推出措施,令新冠疫苗接種率續升,而疫苗氣泡或疫苗護照是世界大流行,局方現時在探討如何調節市民進入食肆須要接種疫苗的豁免細節。

其實早於上周六(27日),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已經提出,為保障整體社會及減低市民感染2019冠狀病毒病而出現重症和死亡的風險,需要探討和研究推出疫苗護照或「疫苗氣泡」措施。食衛局的反應迅速顯示措施勢在必行,然而局方亦有需要制定全面計劃及釐定內容細節。

施政出發點應為保障市民

正如進出政府署所必須使用「安心出行」應用程式一樣,疫苗護照或「疫苗氣泡」措施的出發點應該是要以保障市民的健康以及控制疫情作為施政的重心。疫苗護照可以減低社交活動的傳染風險,但不一定可以令新冠疫苗接種率上升,兩種不同的目的值得區分來看。

中大生命倫理學中心總監區結成周二(30日)在電台節目中就指出,市民對於合理限制可以接受,前題是限制必須合理,例如以防疫為由去實施疫苗護照措施,當中就存在了兩者關連的正當性。如果疫苗護照與推高接種率有正向關係,固然有利於社會安全,但如果採取疫苗護照措施後仍無助大幅推高接種率,屆時若要再收緊措施的話就會令措施本身失去正當性,有機會引起社會反彈。所以政府在推出新措施時,更應著眼於限制的範圍及程度是否合乎比例,及目的與手段是否相稱。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倫理學中心總監、醫管局前質素及安全總監區結成(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細節需要釐定

《香港01》上周六報道,由「康健國際醫療集團」營運的伊利沙伯醫院新冠疫苗接種站,有疫苗接種中心護士疑為不願接種疫苗的親友「扮打針」,以便開出打針證明。這種案件相信是少數,但也意味著疫苗護照可能從本質上就存在了漏洞,局方有必要進一步完善整套監管制度,做好辨偽措施,避免措施反倒成為了防疫漏洞。

此外政府亦要完善豁免人士的類別,以及其他應對措施,避免重蹈強制「安心出行」的覆轍,令部分有需要人士無所適從,更要避免造成歧視。例如對於視障人士,政府可以考慮設計實體版類似針紙的疫苗護照以供他們使用。

公共衛生及個人自由在疫情調控之下難免會產生衝突,所以政府在推出新措施時應要有更全面的考量,同時在措施生效前,必須清楚交代獲豁免人士的細節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