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辯論】緬懷昔日公屋 反照當下住屋不滿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港人一再讚賞勵德邨、祖堯邨等房協興建的屋邨,由大廈外觀、單位格局、配套設施,無不羨慕。這種羨慕,只反映今天香港的房屋質素不斷倒退,1970年代也不如。近日土地大辯論公眾諮詢,內容集中在如何覓地,但在土地分配制度及房屋質素兩個範疇,政府卻留白。土地大辯論淪為斷橛禾蟲,即使有地,落成的單位也未必適合港人居住。港人擺脫蝸居、劏房日子無期。

祖堯邨:鄭振揚解釋,當時設計祖堯邨時,希望增加鄰居之間的互動,特意設計多條戶外走廊。(受訪者鄭振揚攝)

房協昔日設計備受讚賞 懷舊反映當下房屋缺點重重

今年是房協成立70周年,主席鄔滿海在上月的慶祝酒會,列舉多項成果,例如廉租屋、夾心階層住屋、長者安居樂等計劃。房協在1952年建成全港首個出租屋邨上李屋,為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屋,1958年建成的E座,設獨立廚廁,為日後公共房屋奠下設計準則。這是採納了當時政府工務局局長鄔勵德的建議,他在二戰期間入住戰俘營,認為營內生活沒有尊嚴和可恥,決心日後要改善生活環境,包括獨立廚廁。

其後興建的祖堯邨和祈德尊新邨,在邨內提供長者獨立單位。房協近年積極推廣居家安老計劃,例如家居防跌運動,又為長者住所添加扶手、拆除浴室門檻等,加上多項長者社區活動,證實能減少長者護理院的需求,改善長者情緒。房協每投入1元資源,可帶來4.5元的社會效益。房協現時有20條出租屋邨,服務八萬多名市民。

房協的個案值得重提,是因為房協自詡「房屋實驗室」,一直帶領香港房屋質素進步,提升港人的生活水平。然而,不論是香港整體房屋質素,以至房協的單位設計也倒退。一方面,劏房問題愈趨嚴重,除了居住面積縮小,廚廁同室,衞生惡劣的單位屢見不鮮。今天社會豐饒,政府儲備充裕,住屋環境卻不如當時的房協單位,想必剛剛去世的鄔勵德也搖頭嘆息。

+7

另一方面,近年房協售賣的單位,也與私人樓宇「較勁」,面積愈來愈小,呎價愈來愈高。2014年長沙灣的喜盈,平均呎價為1.2萬元,去年售賣的將軍澳翠嶺峰,最小單位為一房,實用面積僅為271平方呎。此外,2015年,房協丹拿山長者屋雋悅招租時,連中產長者也嫌太貴,乏人承租,在減價和推出短租計劃後,入住率才有提升。

顯然而見,近年房協管理層的建屋策略,仿效私人發展商,卻偏離社會需要,甚至加劇房屋問題。以居住面積為例,雖則271平方呎單位的數目不多,也「遠較劏房寬敞」,但只要多一個人居住,即見擠迫,有礙起居。難怪不少緬懷昔日香港的網站,以至電視資訊節目,也帶港人重遊早年落成房協屋邨,訴說屋邨設計、單位裝修、配套設施與時並進,居民可以安心住到老。對於新落成的房協單位,市民的迴響遠較昔日單位遜色。當然,回憶和感受需要時間沉澱,而房協屋宇日漸殘舊老化,居住環境早晚變差。但不能否認,市民對往時房屋的嚮往,反映對現時住屋環境諸多不滿。港人的住屋需求,其實不望奢華,但求樸實,有能力負擔。

翠嶺峰的細睡房只有約55呎,或只能放下一張單人床。(鍾偉德攝)

遲遲不設最低居住標準 政府改善住屋環境欠決心

土地大辯論剛剛展開公眾諮詢,焦點集中在如何覓地,運用土地的優次,彷彿認為有地就解決住屋問題。事實上,報告避談土地分配不平等的根源,也避談如何在覓地後,確保房屋設計符合住客需要。「01觀點」日前提及政府現時補地價制度偏袒地產商,又不肯提升公營房屋比例。政府在《長遠房屋策略》和《2030+》提及房屋願景,惟缺乏具體的改善房屋目標,例如人均居住面積、住屋空間標準等。

「01倡議」早前發布關於居住面積標準的專題報道。居住標準不應僅僅與安全相關,還影響兒童身心成長,以至住客社交質素。居住空間太狹窄。香港只有公屋有人均居住下限,即75平方呎,欠缺私樓標準。即使有其他安全相關的法例,執法也不嚴。諸如台灣、英國、日本、新加坡等,標準是全國或者全市實施,在深圳、英國和新加坡,違者更被政府處罰。

居住面積變小,不只香港獨有,紐約、溫哥華、首爾、澳洲維多利亞州和柏斯等世界大城市也有類似現象。這些地方也面對單身和小家庭增多、國內外移民湧入、房產成投資對象、樓價上升超越收入增長等問題,小單位應運而生。日前有論者在報章撰文提及,維多利亞州政府去年更新房屋設計標準,首長更承諾終結擠迫無比的「狗窩式」公寓,例如主人睡房的面積最小為3米乘3.4米,還不可包括衣櫃。新例也確定新單位要有日照、通風和足夠房間。反之,香港政府畏首畏尾,拒絕訂立最低居住面積,不肯重訂租務管制,毫無理據,任由劏房住戶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足證解決居住問題決心不足。

香港人懷舊,緬懷昔日住屋邨的日子,不是抽象的戀殖,而是因為港人在港英時期,對改善住屋環境存有盼望,而且有機會實現。很多時候,港人的理想家居,不求瑰麗,而是像房協般實而不華的屋邨,舒適生活、安老。任憑經濟再好,不解決土地問題、居住問題,政府也不能取信於民。解決土地分配不公、房屋分配不公、改善居住標準,才是社會討論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