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協70年】消失的首個公屋上李屋 居民憶獨立廚廁房度無憂童年

撰文:梁德倫
出版:更新:

60多年前,由房屋協會興建的全港首個公共出租屋邨上李屋,於深水埗落成,開啟往後的公營房屋歷史。雖然上李屋原址已重建成樂年花園,但屋邨人的一份濃情,未有因時間流逝而褪色!
曾在上李屋居住10多年的梁維婉(Sandy),由昔日「通山跑」的小女孩,變成銀髮一族。她說,一家人當年由中環的板間房搬至上李屋,享受獨立廚廁,除了改善生活環境,亦與同屋邨的小朋友四出「串門」,度過無憂童年。

上李屋已清折,今天已變成樂年花園。(房協圖片)

走過深水埗東沙島街與保安道,會見到幾幢樓高僅13層的大廈,其名為樂年花園,前身正是香港首個出租公共屋邨的上李屋。於1952年落成的上李屋,當年提供360個單位,合共5幢樓宇,為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房屋,而Sandy一家人正是其中的幸運兒,獲抽中安排入住。

搬居後鄰里關係改善

Sandy說,年幼時已隨父母入住上李屋,百多呎的單位內,有自己的廚房、廁所及一個露台,「覺得好舒服,雖然唔係大又住咗好多人,但係比以前住中環唐樓嘅板間房,真係好好多。」

她又稱,未搬家前妹妹剛好出世,每晚的哭啼聲常惹來鄰居投訴,鄰里關係欠佳,但搬入上李屋後,一切都有所改變:「我哋同鄰居關係好好,大家日間唔會閂門,成條走廊都係小朋友一齊玩,啲師奶得閒又會一齊打牌。」

Sandy憶述昔日的故事時,不時由心笑出。(梁鵬威攝)
泛黃的租卡、舊照片,是喚起Sandy記憶的重要事物。(梁鵬威攝)

翻開泛黃的老照片,雖然事隔半世紀,但小時候在家中樓下沙地玩耍的情景,對Sandy而言,彷如昨天。「啲男仔多數都喺度踢波,我哋女仔周圍跑,大家都係乜都玩一餐。」她仍然記得,當時由於只得極少市民擁有電視機,所以一班小朋友常常結隊到有電視機的鄰居家門外「窺看」,「當時係睇麗的電視,但成班細路踎喺門口,最後屋主唔耐煩放晒我哋入去,做完節目我哋先散場。」

基層家庭不用怕加租

在上李屋居住十多年後,Sandy舉家便搬至北角健康邨,因為家庭成員數目一直增長,「我有五兄弟姐妹,我係最大嗰個。」她說,當家庭成員越來越多時,「打地鋪」都不夠地方,故房協職員得悉後,便安排她們全家人調遷,「搬去港島都方便嘅,我嗰時中學喺港島區,以前無過海隧道要搭船同轉巴士先返到學。」

離開上李屋搬去更大更新的出租房屋,Sandy坦言沒有不捨得的情緒,但就十分認同當初由板間房「搬上樓」,的確令一家人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基層家庭唔使怕加租,就算加都唔會太多,對我哋一家係一個好大嘅幫助。」

+3

雖然離開上李屋多年,但Sandy至今仍記得當年「收租姑娘」每月底逐家逐戶收租的情景,「大家每逢嗰一日,都會坐定定等佢上嚟收租,都無見過有人話唔交租嘅,大家驚無得住多過無錢交租。」訪問當天,Sandy與記者走到樂年花園,昔日的上李屋早於90年已清拆重建,過去留下不少汗水與歡笑聲的沙地與草地,現時已變成一片石屎森林,「所有嘢真係唔同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