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園「創新斗室」 揭示政府人才政策缺失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香港科學園5月興建「創新斗室」,減輕創科人才的住屋負擔。然而,這極其量是政府安撫業界的小恩小惠,補救過往在規劃科學園土地的錯誤。政府一次又一次錯過在園區附近興建廉租、廉售住宅的機會,導致圍繞園區的全部是貴價私人住宅。創新斗室給政府最大的教訓是推動產業發展時,人才政策要周全,讓員工可以無憂工作、生活,鼓勵他們長遠貢獻香港。

科技園創新斗室示範單位(洪嘉徽攝)

創新斗室位於一幅貼近科學園、佔地0.28公頃的土地,預計2020年底前落成,提供約500個面積約100平方呎住宿單位。斗室標榜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而且租金低廉,只為市價六成,加上用預製組件建造,縮短落成時間。

諷刺的是,科學園正正被一幢幢私人住宅包圍,地產界常稱園區所在的白石角為香港住宅供應重鎮。當剩餘土地不足,創新斗室只能「瑟縮」一角。

發展創科產業,政府可能預期科創人才有能力居住鄰近單位、自覓居所或由僱主安排住宿。可惜,事與願違,政府把地一塊又一塊賣出去,興建中低密度私樓。碰上樓市大漲小回,樓價愈來愈貴,七月底有樓盤開售,折實呎價最少要1.14萬元,售價最少要550萬元,難怪連人才也負擔不來租金樓價,唯有望門輕嘆。對資金有限的初創公司,或者依靠外地人才的企業來說,住宿開支龐大,壓力就更大。

科學園旁一幅原預留作園區第四期發展的用地被上屆政府改劃為住宅用地。(鄧穎韜攝)

政府透過科學園建造斗室,紓緩近年創科人才和企業的怨氣。不過,園區有逾1.3萬名員工,即使撇開本身有居所的部分,佔地0.28公頃,500個斗室單位也是杯水車薪。

無可否認,提供住宅單位要成本。政府填海造地,注資科技園公司興建創科大樓和設施,需要十億計公帑,因而靠賣地收入補充財政。不過,觀乎白石角填海及發展的中晚期,政府財政愈趨穩健,大有條件趁早留起一兩幅地皮興建廉住房,供園區員工入住。

居住土地不足的問題,原本不是沒有機會挽救。2013年,科學園有一塊八公頃土地,被劃為「其他指定用途」,供科技園公司擴建第四期。翌年,政府向城規會申請改劃該地為住宅用途。然而,政府要求興建中密度私人住宅,結果地皮就分別賣給四家地產商,並於近年逐續出售單位。若非如此,而是當初將全數變為廉價單位,其實現在已可供數千員工及家人居住,遠較0.28公頃的斗室土地充裕。

莫乃光認為即使改劃土地,亦應用作興建公營房屋。(資料圖片)

更重要的是,不少科技業界人士在城規會審議期間,已經反對在該地只建私樓,他們要求土地用於創科產業,反對政府搶地建住宅。《01周報》去年訪問反對者之一,資訊科技界立法會議員莫乃光。他批評政府犧牲創科用地,間接推高現有辦公空間租金,窒礙創科公司擴張。他亦補充,即使改劃土地不能阻止,亦應建造公營房屋。按照其思路,他不反對興建專為創科人才的廉價房屋。因此,上屆政府只是充耳不聞,無視業界訴求。

茲事體大,科技政策不離人才政策,要吸引境內外人才投身創科,除了基建、稅制、教育,房屋也是少不免。政府不可奢望每位員工也可在私人樓市覓得居所,尤其是在樓價脫疆之際。港府與深圳政府初步籌劃落馬洲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當中預留「居住區」,給員工居住配套。

吸收白石角科學園的教訓,港府必須目光長遠,思慮周詳,與業界多溝通,盡量滿足日後生活所需。在住宅方面,政府絕不能把用地全賣給私人發展商。即使要與發展商合作,亦必須預留充足廉租廉售單位。推而廣之,政府在做其他民生規劃,亦須先知先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