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澳遊行】在無街之城上街 天橋貫穿 說不出的商場名字

撰文:李穎霖
出版:更新:

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風波持續,市民發起的遊行在各區遍地開花,除了強調反修例、撤回暴動定性、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等五大訴求外,亦會加入各區的社區議題。今日將有遊行的將軍澳,有着「無街之城」、「天橋之城」的稱號,其最大的特色是區內有多個大型私人商場,並被多條天橋連接起來,令居民過着「離地」生活。不過,即使現時的將軍澳有如私人商場圍城,但有城市研究者表示,區內的商場進化史始於屋邨商場,而一切亦與先天規劃有關。
攝影:鄧詠中

規劃造就大型發展商投地

要了解將軍澳的商場進化史,城市研究者何尚衡說,一切要從將軍澳的規劃說起。港英政府自80年代開始填海、規劃將軍澳區,最初將整個將軍澳劃分成市中心、坑口、寶琳及翠林三個區域發展,每個區都是之間的連接不算緊密,加上路闊地大,宛如一個個島,故何指將軍澳的發展規模較巨型,有能力投得地皮的都是大型發展商。

將軍澳站連接popcorn商場。

政府在規劃將軍澳時,汲取荃灣、沙田等第一代新市鎮的經驗,設計時以交通、馬路為首要考慮。「你會看到它的骨幹是鐵路,道路以車路為優先,從天上俯瞰下來,可能好似一幅畫,但就未有理會行人的感受,過路要行好遠。」這種不人性化的設計,亦影響到街上的商業活動,和深水埗、旺角等舊區不同,將軍澳的街道、地面至今都沒有太多地舖,「沒有street life(街頭生活),居民就未必未必會在地上閒逛。」說罷,何尚衡打趣地說了一個例子解釋:「有人說過,去問將軍澳人這條街叫甚麼名字,十個人有九個都可能不知道,剩下一個能解答的人是的士司機。」

不少商場都以天橋連接,地舖較少。

「無街之城」 天橋把商場連接

先天規劃問題導致「無街之城」的出現,加上發展商習慣規劃物業下方設有商場的發展項目,原本在街頭進行的活動被內化,變成在商場內進行,當發展商以天橋把向個商場連接起來,居民的街頭生活亦被升高至天橋。何尚衡直指,這無疑是改變了人的活動生態,亦令他產生了疑問:「傳統地舖租金會比一、三樓的舖租貴,但將軍澳商場內、天橋附近的舖租會不會比較高呢?」

東港城是區內較早期的私人屋苑商場。

八佰伴曾進駐屋邨商場

縱然現在的將軍澳有如私人商場圍城,但發展之初,區內首先落成的是房委會的屋邨商場。何尚衡指最早於80年代末,將軍澳的寶琳商場、翠琳商場已落成,而1993年落成的厚德商場(現稱TKO Gateway),更是區內較大型、特別的屋邨商場。「一個屋邨商場當年有八佰伴進駐,也是相當震撼的事。」他又指,連接厚德商場東西翼的天橋,設計零感取自佛羅倫斯的老橋,橋上設有商舖是香港較少見的做法,而1998年的落成的尚德商場內設「子彈𨋢」在屋邨商場中亦是少見。

要了解將軍澳的商場進化史,城市研究者何尚衡說,一切要從將軍澳的規劃說起。

直至90年代中期,將軍澳始有東港城、新都城等私人商場落成,但說到這區予人的商場圍城形象,何尚衡指主要是由將軍澳中心、將軍澳廣場、君薈坊(現稱Popcorn 2)等千禧年代落成私人商場塑造而成:「因為將軍澳綫在2000年代初啟用,而這些商場就建在地鐵站旁,所以很多人乘地鐵到將軍澳,在這些商場內購物,就留下了這樣的印象。」

區內商場類型相似,亦是令將軍澳被垢病的原因之一。90年代落成的商場裝潢多採取古典、西式設計,使商場看上去更高級,但這些啟用以久的商場逐步翻新,採取近年流行的簡約、流線型設計,令各個商場看上去漸趨一式一樣,難以令人留下印象,「領展於2003年接手部分房委會的百多個商場後,逐個商場作資產提升,令大家有感很多商場都在翻新。」何尚衡說,租金上升亦趕走了小店,令商場店舖漸變成連鎖、名店的原因之一。

將軍澳的商場設計被批一式一樣,而且均是大商戶進駐。

不同檔次商場難以連接

他又指,沙田同樣有大型商場新城市中心,但普遍人不會覺得沙田的情況和將軍澳一樣。「因為新城市旁邊會有沙田中心、沙田廣場、希爾頓中心、偉華中心這些較小型的商場,而再走遠一點,可以走到瀝源邨的屋邨商場。這些檔次不一樣的商場能給人多一點選擇。」即使將軍澳亦有較小型的商場,他指亦因道路規劃的問題,令不同檔次的商場難以連接。

近十年有酒店在將軍澳落成,令區內引來不少遊客。

「香港很有趣,很多議員到哪裏都會爭取行人路上蓋,彷似人一定要走在『瓦遮頭』下,所以有些人或會說,將軍澳這天橋之城好像最乎合香港人的需要。」何尚衡說。問到會否想住在將軍澳,他忙道不想,坦言沒有街頭生活的將軍澳缺乏想像力,而現況亦難以改善,「說實在的,要修正一個規劃相當困難。」說罷,他續道:「所以公、私營房屋的平衡很重要,公營房屋有助把人的生活帶回街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