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看華府|解讀印裔對華鷹派高官杜如松

撰文:藺思含
出版:更新:

本文獲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國際數據與輿論研究中心授權刊載。
原標題:用機器學習模型解讀美國「知華派」高官: 格維茲和杜如松

拜登政府的核心政策團隊中,除了「90後」的朱利安·格維茲(Julian Gewirtz)外還有另一位少壯派對華鷹派學者——同樣出身智庫、曾在希拉里競選團隊任職的杜如松(Rush Doshi)。同樣身為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中國事務主任(Director for China)的杜如松,與格維茲在對華政策上形成「一山二虎」的罕見結構。

秉承開源情報和量化分析的研究理念和方法,我們使用機器學習模型和人工整理對杜如松社交媒體發文和學術出版內容進行分析,希望有助於了解其關心的具體話題、所持觀點和立場。

印度裔「80後」學者官員杜如松,近來一直在宣傳他尚未正式出版的新書《長遊戲:中國取代美國秩序的大戰略》。此書引用大量中共文件、官方出版物和官員回憶錄,解讀他眼中的中國自冷戰結束以後施行的宏偉戰略。

杜如松2011年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伍德羅·威爾遜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獲得東亞研究學士學位,2018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他精通中文,尤其善於搜集解讀中國官方文件,他的研究集中在中國大戰略以及印太安全問題上。2012年獲得美國政府富布賴特項目獎學金後,他在中國的雲南大學做了一年交換學者。

進入白宮前,杜如松曾在知名保守派智庫布魯金斯學會任中國戰略項目主任(China Strategy Initiative at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官網資料圖片)

他曾是希拉里2016年總統競選團隊亞洲政策工作組成員。他曾作為布魯金斯中國戰略倡議的負責人,領導一項分析普通話資源的工作,研究中國人的行為,以了解中國的國家大戰略。他還曾在耶魯大學法學院蔡保羅中國研究中心任研究員,負責過一個旨在研究和改善美中危機管理機制的項目。

從2020年3月12號到2021年3月12號之間,杜如松發表、轉載和回復涉華推文共770條。經LDA模型分析和人工歸納整理後,我們梳理出以下幾大主題:

一、中美競爭

關鍵詞:Huawei(華為)、technology(科技)、5G、competition(競爭)等

涉及中美科技、經濟和意識形態等綜合競爭話題的相關推文289條。其中包含華為、TikTok等科技公司話題60條。手動翻查他過去幾年的Twitter,可見他一直對華為話題保持高度關注,孟晚舟事件後尤為如此。

特朗普任內,白宮不論在中美貿易戰、5G網絡、伊朗和朝鮮問題上,還是出席G7峰會以及提出購買格陵蘭的時候,都展現一種非主流的特質。(Reuters)

不出意外,他對華為態度較為負面,《華爾街日報》等媒體發表挖掘華為在知識產權、「間諜行為」等方面材料的報道,他往往轉發叫好。他還關注中國政府為維護華為及其5G技術的輸出而對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德國等西方政府「施壓」的報道。

他對抖音海外版TikTok的態度尤其負面,認為特朗普政府一度強迫TikTok達成出售給甲骨文的協議是「特朗普出賣了美國」,因為甲骨文在中國有大量商業利益而無法保證能夠嚴格監督TikTok。他認為,TikTok對美國真正的威脅不在於其審查了美國用戶的內容,而是會影響、操弄美國主流民意,因而TikTok與微信相比,對美國的威脅要大得多。

二、中國的大國外交

關鍵詞:Wolf warrior(戰狼)、Australia(澳洲)、India(印度)、America(美國)、European Union(歐盟)等。

提到中國外交話題推文219條,包括中國政府與周邊鄰國以及和澳大利亞、印度、美國、歐盟之間的關係,以及中國部分外交政策。

有意思的是,身為印度裔美國人的杜如松,在近年來的推文中並未對美印雙邊關係表現出特別高的關注。他的絕大多數提到「印度」的推文,都是基於中印關係或美中印三邊關係。他尤其關注近年來的洞朗對峙事件、加勒萬河谷衝突事件以及印度對中國科技企業的封鎖和制裁。在這些話題上,他更加注重技術性的分析,比如中印關係每次陷入緊張都令印度更加倒向美國,以及印度封鎖中國科技企業對兩國各自的得失。

整體上,他對中國近年來對外展現出的所謂「戰狼外交」態勢持尖銳批評態度,與Twitter上言論激烈的中國外交官、官方媒體記者編輯等常有交鋒。

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是另一個杜如松近年來高度關注的話題。一方面,他並不認為此計劃下所有項目都體現了中國爭奪地緣霸權的野心,美國應該關注其中具體投資項目而非對其進行整體對抗;另一方面,他認為一些關鍵項目的確體現了中國向海外投射力量的整體大戰略,美國對「一帶一路」的警惕態度並非「歇斯底里」。

三、新冠疫情

關鍵詞:virus(病毒)、COVID-19(新冠肺炎)、mask(口罩)、China(中國)等

杜如松的推文中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相關的共有195條。在新冠病毒和抗疫問題上,他並不認可「中國病毒」、「武漢病毒」等特朗普政府高官常用的惡意提法,並且對時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2020年G7會議上堅持使用「武漢病毒」而遭到歐洲國家抵制一事提出批評。

圖為2018年中美進行外交安全對話,蓬佩奧等美方官員在國務院招待中方官員。(Reuters)

他在2020年3月接受《紐約時報》採訪說,新冠疫情「可能是數十年來首次面對重大全球性危機,美國未能展現出有意義的領導力,反而中國展現了重要領導力。」 這番言論在美國國內受到非議後,他解釋道,這並不是稱讚中國為世界提供公共服務,而是特朗普政府未能擔當這一角色,給了中國機會。此外,他還提及了中國「瞞報疫情、就病毒源頭誤導世界,耽誤國際抗疫行動並從海外購買大量抗疫用品」等偏頗批評。

四、中國人權問題

關鍵詞:Xinjiang(新疆)、Hong Kong(香港)、Tiananmen(天安門)、Uyghur(維吾爾)、human rights(人權)等

提到新疆、香港、人權和天安門問題等推文63條。他對上述涉人權話題高度關注,對中國相關政策持強烈批評態度。2020年中,他還數次提及所謂「人質外交」,認為在華的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公民面臨危險。

綜上分析,杜如松對華研究和個人興趣集中在「中美競爭」這一核心主題,重點反映在經濟、科技領域和全球影響力的競爭。這也符合他的新書主旨。與老一輩學者相比,他對中國科技企業的商業模式、技術水平及全球佈局等細節把握較深。對一帶一路、新冠疫情等話題不乏西方常見的誤讀和偏見,但也採取了相對比較平衡、務實的態度,願意從具體問題和技術性角度予以探討。在「戰狼外交」等話題上有較為強烈的個人觀點,在Twitter上與代表中國官方聲音的外交官和官媒編輯不乏辯論和爭吵,但也表現出一個學者基本的素質,願意平等對話、聽取對方觀點和理據的態度。

本文作者: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國際數據與輿論研究中心,鄭程翰、林靜瑩、胡蓉、孫綺睿、宋凱、巫楠、肖佳宜、史旭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