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升學促使港孩長大?昔日被妥善照顧的女兒 輕易獨立的契機
香港的孩子多有家人及外傭照顧,不論是家務或是日常瑣碎事也有他人代勞,這使香港小朋友被冠上港孩之稱。到底港孩到海外升學能否獨立生活呢?他們應如何照顧自己?
資料來源:吳綺琴(家庭動力創辦人、資深婚姻及家庭治療師、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督導、香港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督導)
過去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題為「我家女兒是港孩」,因她在家習慣有工人照顧,房間凌亂,沒有手尾。她常說:「有工人做,不用我去做吧!」那時,就算女兒說不上是一個「港孩」,都可以說是半個「港孩」。轉眼間,女兒已經長大,工作了兩年便去到英國進修。當初的那個港孩女兒,究竟能否獨立生活,自己照顧自己呢?
海外升學促使女兒學外語、提升自理能力
女兒來英國前半年,見她積極學習簡單的中、西、日餐單,似乎很有心理準備如何過獨立生活。這個四月,當我來到英國她的居所,她很驕傲地告訴我,如何將家居執整得潔淨齊整,還有用心的擺設。我入屋時,她快快吩咐我鞋放在那裏,衫放在那裏,枱面要執拾等等。我都有點愕然,女兒真與我想像的很不同!
親子關係在於坦誠相對、理解及作出相對的改收變
我時常聽見很多母親說,母女的關係比較難經營。可能雙方都較着重情感需要,尤其是在女兒方面,難免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便會對母親表達不滿。我和女兒也曾經歷過一段困難的日子,因那時我進修及工作太忙碌,她感到被忽略,時常沉迷打機。幸好,她敢於表達不滿情緒,我也能好好接收,了解和明白,亦作出相應的改變,之後反而令母女關系更為密切。過來英國之初,她十分期待我能到英國與她一起生活,但因種種原因我遲了差不多一年才過來探望她,但看見她的樣子已經是另一回事。她不單止能融入當地的生活,認識很多朋友,參加了兩個籃球隊。她不會刻意與香港學生走在一起,反而很喜歡認識不同國籍的同學,到她們家作客等等。她說這才能認識不同文化。
港孩需要自立 父母亦然
我發覺她已經不是當初那麼急切需要我陪伴在側的那個女兒。雖然,作為母親的我會有點失落,但同時我很高興女兒的獨立性比我想像還強!她還要我這個東南西北方向不分的母親,學習如何用 Google Map,認識地鐵路線、巴士路線,到那裏買東西,尋找需要的物品等。在家中她也有規律什麼東西放在那裏,家具如何清潔,幾時更換床單被鋪…
我會待在英國兩個多月,一方面是休息,另一方面想照顧女兒一段時間,讓她好好讀書考試。但看來女兒在自己的「地頭」,什麼都已習慣,不用我照顧,反而是倒轉過來,她要我這個「港媽」學習在沒有工人時如何打理一個家!原來當初的港孩女兒,今天已變成了一個管家,教我如何獨立及貼地生活! 這兩個月,我從工作回歸生活,真要向女兒好好學習!
希望各位母親,若對孩子的自理能力有所不滿,試給他們多一點空間時間,讓他們進步。我深信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至為重要,這是推動他們自愛、自重,及自我完善的動力啊!
《本文獲家庭動力 Family Dynamics- We Care . We Connect- 授權轉載》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港孩女兒變管家!」】
作者簡介:吳女士創辦「家庭動力」輔導機構,提供有效和高質素的輔導服務給有需要的人。吳女士專長的輔導範疇,包括個人情緒及精神健康如抑鬱、焦慮、自殺等問題;婚姻及家庭關係如夫婦衝突、婚外情、親職壓力、親子溝通、原生家庭問題;青少年及兒童情緒及行為問題如介手、沉溺行為等等。吳女士是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督導、亦是香港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