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醫護界應推動普及檢測 切斷隱形傳播鏈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一名歲半男童到在做手術前被測出身體帶有新冠病毒抗體,繼而測出其母親亦發現抗體,衛生防護中心及專家相信二人在本地社區感染。個案佐證普及社區檢測計劃之重要,能令社會得知隱形患者,偵查隱形傳播鏈。醫學界應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協助採樣,並呼籲市民踴躍參與,協助行動順利完成。現時逾5,000醫療人員已報名參與計劃,是良好訊息。

防護中心在周二(25日)記者會交代男童個案,指其在6月底從巴基斯坦回港後接受檢疫和多次病毒檢測,結果均呈陰性,估計是在本地社區受感染,他與母親現已不具傳染病毒能力。

全民檢測助找出隱形患者

不過,隱形患者的傳染能力各異,有些固然已有抗體,有些卻是新近感染,可以在發病前傳播病毒。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與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在今年4月發表研究,指患者在發病前兩三天前開始釋放病毒,在症狀出現前的0.7天達到高峰,傳播能力最強。雖然衛生部門已經努力追尋患病途徑,但不少個案找不到感染源頭,是抗疫一大難題。

正如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社區存在隱形患者,全民檢測有助找到更多同類患者,愈多人接受測試,成效愈大。當然,愈多市民參與,就需要愈多醫護人員幫忙採樣。日前西醫工會會長楊超發稱,若要為500萬市民採樣,料需要有8,400人參與協助。經過連日呼籲,加上政府開放更多醫護界別申請,政府在周二晚上匯報,報名醫療人員者已增至逾5,000人,證明醫護界別愈來愈認同計劃。

梁子超稱,疫情有改善,是因為社交距離及口罩令等措施有效,但由於追蹤密切接觸者的工作仍不到位,傳播鏈始終無法截斷。 (資料圖片/林若勤攝)

做足防護 擴大參與

醫護界當然仍有各種疑慮,或因而猶疑未報名參加。醫學會會長蔡堅周二與政府開會後,透露政府仍未交代採集中心選址,又可能沒有足夠時間給同工進行口罩面型配合測試(fit test),醫護可能要自備口罩。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指,醫護面對大量參與市民,若無面型測試,會增加感染風險。對於實務憂慮,尤其防護裝備方面,政府責無旁貸,須認真看待,盡量令醫護安心。若能愈多醫護參與,每人承擔的工作量和接觸市民的人數可以減少,反而有可能減少感染風險。

近日有些人以假陽性問題反對普及檢測,其實有醫生引述現有數據,指承辦普及檢測的機構,早前為院舍員工測試,試劑假陽性機率為百萬分之一,即750萬人檢測會有7.5人假陽性,準確度可以接受,而且衞生署亦會進行覆檢。當然政府和檢測機構亦應就此多加解說,以增加市民信心。

早前的士司機接受政府對高風險人士篩查檢測的情況。 (資料圖片/羅國輝攝)

盡快清零 方利經濟

至少所謂勞民傷財或者泄漏私隱等理由,更是站不住腳。正因為隱形傳播鏈不滅,香港不能「清零」,社會經濟代價不比普及測試輕。事實上,政府近來為各個高風險群組測試,與普及測試並行不悖。政府亦已保證樣本不過境,化驗人員只有樣本代碼,不會得知市民個人資料,市民亦可以在政府公布採樣步驟後再行定奪。就此,政府可考慮委託公信力不俗的私隱專員公署,由其協助確保檢測計劃符合私隱標準,讓市民更安心參與。

普及社區檢測作為抗疫的其中一個渠道,沒有居家令配合,當然會削弱成效。但我們也得承認居家令對社會衝擊太大,難以運作。為了增加成效,其實社會更應普及檢測踴躍,幫助衛生部門辨識隱形患者,偵查傳播鏈。維護民康,是政府、市民和醫護的共同責任。業界與其時刻擔憂行動乏人參與,勞民傷財,不如多加支持和呼籲同工市民參與,避免預言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