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社會引頸以待的旅遊氣泡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周一(24日)表示,特區政府正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商量「旅遊氣泡」(travel bubble)的安排,並預料疫情好轉時可實施雙邊旅遊安排。在抗疫疲勞和經濟下行夾擊下,旅遊氣泡無疑是喜訊,但由於各國疫情狀況有別,港府推出前亦須仔細規劃細節,並制定客觀且科學的標準,監察措施成效,免得措施適得其反。

港人或許不用捱到疫情過去才有外遊機會。據邱騰華周一在研討會上表示,港府正與八至十個國家和地區磋商旅遊氣泡計劃,其中港人熱愛的泰國和日本均榜上有名。多地政府在互相認可的健康測試安排、協調航空公司等計劃細則上,已經進入討論階段,落實計劃之日子須端視各地的疫情走向,方能有最終定案。

彭耀佳表示,港府正與周邊國家和地區討論建立「旅遊氣泡」,希望盡快推出。(羅君豪攝)

歐洲經驗可借鏡

雖然邱騰華沒有舉出所有候選地方,但措施適宜先與疫情已見受控,或已證明其防疫效率的地方試行。據歐洲的經驗,旅遊氣泡的目的地常為短途路線,如波羅的海三國在5月一同試推旅遊氣泡,其原因不單是三國的疫情發展略同,其經濟亦早在疫情前已緊密融合,故打通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的人口流動,不僅只有刺激旅遊業之用,更可讓三國的經濟重新連接。

按此邏輯,本港若試行旅遊氣泡,其選址主要應是疫情可控的東南亞或東北亞地方。截至8月25日,在一眾港人短途外遊的熱門地中,台灣、越南和泰國分別僅有487宗、1,022宗和3,397宗確診個案,疫情大致受控,應當可視作首批「解封」的地方。反而,港府更加要小心處理疫情走勢不均的地方,如日本東京已錄得近2萬宗個案,而南端的鹿兒島則僅有約350宗,故港府不但須審視解封的先後次序,還須思考解封的單位是按國家或城市作單位,以減少港人到高風險地區旅行。

不過試行旅遊氣泡的最大難度,還是如何確保人口流動不會成為病毒的傳播鏈。撇除首階段可試行配額限制,未來可行模式還可包括規限兩地旅客出發前,須先作互相認可的健康測試,並交由航空公司核准方能上機。但這措施只能確保境外人士不會帶病登機,卻難以防範港人外遊時染病並帶回本港,故當局亦要保留機場的臨時檢測站,供港人歸來時作快速測試,減少將病毒帶入社區的機會。商經局應與食衛局以至梁卓偉等政府專家緊密合作,確保安排符合防疫標準,不能重演早前的檢測漏洞。

在檢討機制上,即使港府陸續開放外遊選址,亦要緊切監察其他地方的疫情發展,並以客觀、科學的指標,如確診個案連續一個月錄得回落,或新增個案升幅一周持續上揚,作為啟動或叫停旅遊氣泡的指標。這樣才教港人外遊時玩得開心又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