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參加「普及檢測」 既是為己更是為人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俗稱「全民檢測」的自願性「普及社區檢測計劃」將於9月1日開始,只要有足夠市民參加,相信有助找出隱形患者,讓社會盡快走出「疫境」。可惜在全民檢測的醞釀階段,社會流傳許多難以證實的陰謀論,就連專家亦對計劃意見不一:政府專家顧問、中文大學呼吸系統學講座教授許樹昌表明會參與,但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則明言不會參加,亦無打算報名協助採樣。雖然各人可以有不少原因選擇是否參加,但何柏良選擇不參加的理據卻值得商榷。

何栢良周一(24日)接受媒體訪問時認為,在政府三管齊下(病學檢測、特定群組檢測、全民檢測)策略下,全民檢測成效很低。與此同時,他自稱有嚴格管理自己的生活,除了上班就會回家,即使外出購物也不會脫下口罩,因此相信「中招」的機會微乎其微,不會懷疑自己是隱形傳播者。

何栢良是傳染病專家,其意見自然很有份量。問題是,作為一位有名望的學者,這樣說似乎不太嚴謹。任何人應在接受檢測後才確認是否受到感染,這才是科學。一些市民可能會受其言論影響,以為只要嚴格管理自己就不必參與檢測。過份「自信」勢必令人掉以輕心,導致部份潛在患者無法被及早識別,為抗疫戰帶來負面作用。我們與其相信自己的主觀判斷,倒不如相信客觀的科學檢測,這才是負責任的態度。有些人以為檢測是為了保障自己,但其實同樣重要的是保障他人,讓社會整體減低風險,製造有利條件恢復社會運作。

「假陽性」不會壓垮醫院

另外,最近坊間有一種說法,認定全民檢測下的假陽性個案可能壓垮醫療系統,但這顯然屬過慮。即使是不打算參加檢測的何栢良也不得不指出,確診者在入院前會做三次病毒檢測,假設每次檢測的假陽性率是百分之一,重複做都是假陽性的機會只有一百萬分之一。因此,市民被錯誤送入醫院的機會微乎其微,「壓垮醫療系統」一說自然是杞人憂天。

近日的確診個案明顯回落,第三波疫情似乎已到尾聲。但正如《香港01》多次指出,行百里路半九十,愈是接近終點,愈要謹慎。既然市民可以免費進行病毒檢測,何不珍惜機會?只要盡快「清零」,我們才可逐步重啟經濟,讓死氣沉沉的香港恢復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