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早餐吃不吃粥引論戰 央視:不喝粥是民族千百年追求

撰文:姜庚宇
出版:更新:

上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日前表示,孩童一定要進食高營養、高蛋白的食物,例如早餐飲牛奶、吃雞蛋,尤其「早上不許吃粥」,這樣的說法引發論戰。有人認為這是對中國傳統食物的詆毀,甚至批他「崇洋媚外」。
官媒央視旗下《央視網》今天(23日)刊文支持張文宏的觀點,除了從營養學角度剖析,更強調不喝粥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追求,喝粥的傳統背後則是民族的千年飢餓記憶。「早餐不要吃粥,意味着中國人告別了飢餓的歷史,迎來了豐衣足食的現代生活。」

面對網民質疑,張文宏周二(21日)曾回應表示,他仍堅持「不能喝粥」的說法,針對病毒的抗體產生,全部要靠蛋白質,「靠粥和鹹菜就麻煩了」。

央視網在文章中指出,研究顯示,米飯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誘因,浸泡、增加水量以及延長蒸煮時間,都會加快米飯的澱粉消化速度和導致餐後血糖反應明顯上升。所以,米飯不健康,粥更不健康,是確切的科學事實。

有網民認為,牛奶、三文治等都是西式食品,粥是典型的中式食物,所以提倡飲牛奶、不建議吃粥就是「崇洋媚外」。(視覺中國)

文章稱,張文宏的話並不是崇洋媚外,而是滿滿的正能量。「這番話的背後,要追尋起來,會令人在感到沉重之後,又感到自豪的。」

吃肉吃蛋也是傳統 但以前不能「想吃就吃」

文章指出,實際上,中國人吃肉吃蛋也是傳統。現在南京博物館裏存放着西周時期的雞蛋,距今已經約有3千年歷史。但回顧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國人放開吃雞蛋,卻是在改革開放後。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雞蛋生產國,一天能吃掉10億個雞蛋,2011年雞蛋人均佔有量為18kg,遠高於全球平均的9.3kg,僅次於日本19.4kg,居世界第二。

文章又指,中國人放開吃肉也是在改革開放後。60年前,中國人年均肉類消費水平是4公斤,2008年全國人均肉類佔有量上升到54.8公斤,從憑票定量買肉到「想吃就吃」,中國人均肉類消費60年來增長了近13倍,折射出百姓生活水平的極大改善。與之相對的是,中國人吃的米飯變少了。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110.0公斤,比1956年下降36.6%。

張文宏建議孩童一定要進食高營養、高蛋白的食物,例如每天早餐飲牛奶、吃雞蛋,尤其「早上不許吃粥」。(中新社)

不吃粥代表告別飢餓歷史

文章就此推斷,少吃飯,多吃肉一直是中國人的追求,只要能實現,人們立刻會做出選擇。「我歷經千辛萬苦,才爬到食物鏈的頂端,你卻叫我不吃肉。同樣的,為了不喝稀的,中國人歷經千辛萬苦,現在,一句不喝粥怎麼就成了反傳統?」

文章最後指,吃肉吃蛋比喝粥好是客觀的科學事實。喝粥的「傳統」背後是民族的千年飢餓記憶。早餐不要吃粥,意味着中國人告別了飢餓的歷史,迎來了豐衣足食的現代生活,「這才是樸素的愛國主義」。

(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