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書節】台灣人眼中的香港:灰暗、急促,但仍不乏希望。

撰文:盧君朗
出版:更新:

每年一度的九龍城書節,今年來到第九屆,一如既往聚集了各種書攤、手作市集攤檔,以及講座、表演節目。吸引香港不同年齡、不同界別的文藝人擺攤、參與活動。場內兩百多個攤位之中,有一個由幾位年輕台灣學生負責編採,來自台中靜宜大學的閱讀書寫創意研發中心,名為「紙飛機生活誌」的獨立刊物。
主編祖孟萱,在寒冷天氣下瑟縮身體,不時叫喊着:「很冷!」,看似弱不甘風的她,言談間倒是充滿年青人對學習、文化,乃至對社會的熱枕和衝勁。「香港年青人對生活很多事情都很無奈,但他們沒有放棄改變的希望,在等待希望同時,自己也會努力向那方向走,這樣的景象深深的觸動了我。」這是她對觀察到香港青年的看法。

一個香港 兩種時間

一年前,「紙飛機生活誌」曾出版一本專刊,名為《香港嘢》。孟萱指《香港嘢》,是他們團隊第一次出版的專刊,也是第一次到台灣之外的地方做訪問。由於當時的總編輯,曾在香港讀書生活了三年,因此提供不少經驗與資訊,前主編認為香港的吸引之處,在於一個小城中,同時存在兩種時間性:「一個是過去,一個是現在。」他們介紹了懷舊餐廳、地區、墳場等屬於「過去」的元素,有別於官方宣傳裏,那個繁華、急促的大都會香港。

現在擔任主編的孟萱初次來訪,對香港的印象,與前任主編說的「兩種時間」不謀而合。第一天深夜,她在街道上緩緩行走:「我特別放慢步速走路,很喜歡那樣的感覺,覺得這個時間的香港容許我這樣做;要是換成白天,便不可能了。只要我稍為走慢一點,便會塞住後面的人。」她笑說。

以港人心態作為借鏡

來香港之前,孟萱其實想像自己不會喜歡香港:「我以為香港跟高雄一樣,感覺灰灰的,生活步調很快、會有壓迫的感覺。」這其實十分符合香港的現實,她續道:「的確,在香港會看到這些現象。但我同時發現,香港人在這樣的生活中,卻仍然追求着改變的希望與目標。人們對很多事情很無奈,卻不輕言放棄,在等待希望同時,自己也會努力向那方向走,這樣的景象深深的觸動了我。」她形容最近觀看《一念無明》,讓她更加了解香港人的心態,深深震撼着她。

孟萱生活的台灣,在生活上比香港輕鬆、舒坦,她認為台灣給人的感覺,在心靈與實際生活上,都比較放鬆。然而,她亦以香港人的態度提醒自己:「我覺得台灣青年要更加上進,不能安於現狀,要更努力去思考,追求進步。」以文化面向為例,她認為九龍城書節着重文化內涵,台灣青年更應該吸收這樣的經驗及思想,再思考如何在台灣做出各種嘗試,「如果沒有切身的去意識問題,不斷思考進步,很容易流於繼續舉辦沒有內容,為了舉辦而舉辦的文創市集。」她沉思片刻,終於說出結論。

她們一行四人來港,自己包辦機票、使費,賣雜誌是其次,主要是跟人交流、記錄觀察到的一切,再思考如何將所見所聞帶回台灣。「我其實想再出版一次香港專號,如果上一次,是透過香港人帶我們看到不一樣的香港;第二次,我希望能寫出自己發現的,一個正在消失,跟想像不一樣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