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o Vol.18】fashion:介乎其間的空間

撰文:方太初
出版:更新:
Fashion本身亦是介乎其間的空間,讓眾人在裡邊找尋曖昧的發聲語言回應世界。
Hussein Chalayan最擅長以並排的女模特兒詰問世界。(網上圖片)

Fashion show裡,全裸模特兒只戴黑色眼罩行走在runway上,走到台右方站好,然後另一個只戴著Niqab頭巾加面罩的模特兒站到她身旁,之後再步出而並列的模特兒一個比一個穿得多,最後是戴Niqab穿黑袍遮掩全身的女子。

Hussein Chalayan 1997年「Between」系列,六個並列而站穿不同長短服飾的伊斯蘭女性,六種世人對她們的觀看方式。這是真經典,在於多年後仍在回應著世上紛亂之事。

Between,居間。在二者或多者之間,這種狀態放在fashion上,早年寫過《流行體系》(Système de la Mode)的Roland Barthes了解最深。在《文之悅》(Le Plaisir du texte)一書中,他談「邊線」(Bords),邊線者與居間深有關係,如果沒有邊線,沒有區分此與彼,又何來在其間的空間?無怪乎巴特這樣說「身體最動欲之區不就是衣的開裂處麼?[…]依精神分析的貼切說法,恰是那斷續是動欲的:兩件衣裳的觸接處(褲子與套衫)、兩條邊線之間(頸胸部微開的襯衫,手套和衣袖)、肌膚閃現的時斷時續;就是這閃現本身,更確切地說:這忽隱忽現的展呈,令人目迷神離。」

巴特的區間是邊線劃分的噯味之區。Edward Said的區間是格格不入。總覺得Hussein Chalayan是時尚界的Edward Said。Said自傳名《格格不入》(Out of Space)。所謂Out of Space正是居間的另一種理解:Said出生在耶路撒冷(當時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境內),父親是擁有美國公民身份的巴勒斯坦人,他童年大多數時間在埃及開羅度過,在英國占領期間在巴勒斯坦和埃及開羅接受英式教育,Said就是「between」各種地界、各種文化、各種身份的人,他稱自己「擁有一個絕對不會被弄錯的阿拉伯人的姓,卻跟著一個非常不合適宜的英國式的名字在我人生的最早階段,我就是這樣一個反常的,令人不安的學生:一個在埃及上學的巴勒斯坦人,一個有著英語的名字和美國護照,卻沒有什麼確定的身分的人」

Chalayan亦如是跳躍於不同身份中,一九七零年出生於歐亞交界島國塞浦路斯的首都尼古西亞,此地歷史上曾經拜占庭帝國、威尼斯共和國、鄂圖曼帝國等統治,獨立前又曾是英國殖民地。因為種族流血衝突Chalayan一家於一九七八年移居英國,此後Chalayan於英國升學,並畢業於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而唯有這樣站在區間之中,而無法確定自己是誰的人,擁有一雙看透更多的眼睛,諸如Said的東方主義,諸如Chalayan以時尚回應世界,都是居間的藝術。

Hussein Chalayan在數種身份中跳躍。(網上圖片)

居間的藝術是什麼?70年代日本先鋒雜誌《遊》的創始人松岡正剛接受《愛馬仕世界》(Le Monde d’Hermès)訪問時,被問到日本青年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時如是說:「我們發現年輕一代對日本傳統文字『間』這樣一個基本概念並不了解。這個概念對日本文化是至關重要的。『間』指的是兩個事物之間的過渡階段,比如籬笆,榻榻米的邊條、披簷和伸簷。在時尚領域,我們可以從穿在和服下的半領上看到這種『介乎其間的空間』的概念。」

松岡正剛沒有直說「間」與日本年輕人身份問題的直接關係,關乎前文後理談到日人對亞文化的崇拜、美國文化戰後入日本的滲入,可見他要說的是怎樣自由或不自由的跳躍於傳統與當代、西方與本地之間,這樣我們才能了解自己是誰。

Fashion本身亦是介乎其間的空間,讓眾人在裡邊找尋曖昧的發聲語言回應世界,年頭的秋冬fashion week也有很多回應政治的設計,下封信再跟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