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活動破壞自然新證據:野生動物避人類 被迫變夜行族

撰文:凌俊賢
出版:更新:

人類的哺乳動物祖先自古靠黑暗逃避恐龍等兇殘動物,直到恐龍絕種後才在陽光下看到生機。不過近年部份哺乳動物又因要避開新敵人,被迫回到黑暗。牠們的新對手竟是同為哺乳動物的人類。研究發現,不少原本不屬夜行族的野生動物,改變習性變成「夜貓一族」,以避開戶外活動愈趨頻繁的人類。

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生態學家蓋納(Kaitlyn Gaynor)為首的研究團隊,周四在科學期刊《Science》發表研究報告,指人類行山及露營等活動,除了嚇倒動物,讓牠們減少覓食時間或前往偏遠地區外。不少哺乳動物在夜間變得更活躍。

不少人誤以為,只要在樹林行山時不留下任何痕跡或垃圾就不會影響野生動物。蓋納指出,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人類的存在會對野生動物產生持久影響。

人類活動破壞自然新證據:研究發現,人類活動讓不少哺乳動物被迫在夜間變得更活躍。(VCG)

研究團隊就六大洲的62個物種作76項分析,對像坦桑尼亞的獅子、巴西的水獺、加州的狼、波蘭的野豬及尼泊爾的老虎等。

他們比較這些動物在不同類型的人類活動下在夜間活動的時間,發現人類活動讓這些動物增加約兩成夜間活動,即使不是夜行動物亦是如此。

蓋納指,隨着人口增長及人類活動範圍擴大,野生動物尋找無人空間變得越來越困難,她希望人類能善待自然,與其他生物分享這個星球。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