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t京奧運・四|驚人的「我慢」精神 東奧順利進行無懸念?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日本社會對東京奧運反應負面的程度,可謂超出不少人的預期,畢竟它是奉行集體主義的國家,公然反對國家做法的情況並不常見。有意見認為,去年鑽石公主號郵輪大爆疫事件讓許多日本人驚覺,政府在面對類似重大疫情的應變能力嚴重不足。那麼,為何日本社會的反對聲音會這麼大,鑽石公主號事件又是否日本人反對奧運的起源?如今事在必行的東奧,會否惹來日本民眾更大反感?
本篇為《Don’t京奧運》專題報道之第四篇。

日本社會充斥着集團意識,比如一次出遊活動,一旦有人提出目的地,很少會有人大肆反對,因而迅速就能達成共識。這種情況在日本的公司、機關、學校等隨處可見,這種「和」的精神和強烈的集團意識伴隨着日本高速發展,並起到不可或缺的推動作用。

專研日本文化的香港公開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潘文慧博士認為,鑽石公主號事件的確是其中一個觸發點,「日本人認為政府要投放許多資源去照顧一些『外人』(がいじん),他們其實很不滿。」然而她認為這並非反對奧運的最主要原因,「日本人口老化,而且它雖然予人國際化之感,卻一直是個排外的國家。」

日本是態度曖昧的民族,不輕易表達個人意見。即使國民內心反感,仍會讓奧運如期進行。(新華社)

她補充,當地的外國人口和常住居民數目可以反映日本並非一個移民國家,而且該國沒有移民制度,只有常住制度。在郵輪爆發疫情期間,當地缺乏簡單而快速應對的醫療體系來照顧這批患者,讓國家盡快脫離險境,這基本上構成當地人的雙重不滿。

不信任仍不會公開表達

或許,有些人會好奇日本政府在民眾大力反對之下仍堅持舉辦奧運,會否觸發日本人的不滿情緒,甚至造成社會撕裂。潘文慧認為這個情況不可能發生,這與他們的文化、民族性有很大的關係。她舉例說,即使Charge.org的網上聯署有多達43 萬人反對,惟當中許多都是匿名人士。她指出,日本人就算反對,也很少公開站出來與人議論、遊行示威等。

日本人即使反對,也很少會公開站出來示威抗議。(Getty)

再者,日本人是個態度曖昧的民族,不會輕易將個人的意見表達出來。她指出:「若訪問一個日本人,可以肯定他不會明確告知其實際想法,包括支持與否。他們大多回答,『應該會取消的呢』。這其實是反問句,內心想表達的是應該要取消。」

潘文慧相信強行舉行奧運雖然會令國民內心反感,但日本人的「我慢」(がまん)(意即忍耐力)很驚人。他們最終仍然會讓奧運順利舉行,充其量是對現任政府不予信任。她補充表示:「日本是個忍耐力很強的民族,雖然會對政府不滿,但不會有進一步的反對行為,正如311大地震、海嘯、福島核事故,國民就算被告知有核幅射洩漏都不願意離開,就可見一斑。」

潘文慧指出,日本是個忍耐力很驚人的民族。(受訪者提供)

她認為,國民堅持在當地生活下去的原因,是日本人的民族性,他們熱愛自己的縣和地方,加上文化教育和重視家庭根源,令他們會因自己是日本人的身份而忍耐下去。

作為一個充滿憂患、天災的國家,日本幾乎每天都面對地震危機(氣象廳的數字可見,日本長期維持1.0至2.0級的地震,但並無明顯震感)。「而在日本的神話中,也充斥着許多災難的情境,故他們從小已經有這種危機意識,認為世上沒有地方是零危機的。他們仍然會默默為國家付出,這是日本這個國家很獨特的民族精神。」就算面對今次新冠肺炎、東奧延期等事件,日本人都不會說捱不過去。

日本是個充滿憂患、天災的國家,每天幾乎都錄得地震。(Getty)

「島國精神」定為東奧撐下去

另一方面,社會上仍有支持奧運的一派,主要由奧運選手和退役運動員、前奧委會執委的人士等組成。潘文慧以1984 年摘金的柔道選手山下泰裕為例,他曾說國民應該很期待奧運,原因是他記得當年贏得金牌時升起國旗,所有國民都流下眼淚。他認為奧運會是集中所有「超人」(意即超越常人的人)的地方,故日本一定要舉辦奧運。山下在社交媒體這番看法得到很多國民和應,「日本人的文化很懂得『閱讀空氣』(空気読めない),他的說法得到很多人讚好。」潘文慧又認為,由於日本的國家大方向和政府的指示至今仍是堅持舉辦奧運,故礙於文化和民族性,日本人仍會逆來順受、閱讀國家的方向,加上良好的國民教育,最終仍覺得必須支持政府的決定。

最後一個重要因素是島國文化。這種文化深深植根在日本人心中,他們明白到由始至終不能依靠外力,必須守望相助才能支撐下去。她直言:「這造就很獨特的日本國民性,就是對國家的崇拜。這解釋了即使日人普遍反感,也不會造成社會危機的主因。」她相信在這些反對和爭議聲中,我們最終將在7月23日見到一個悅目成功的開幕典禮,這也是日本這個國家有趣而特別的地方。

(節錄)

上文節錄自第271期《香港01》周報(2021年6月28日)《驚人的「我慢」精神 東奧順利進行毫無懸念?》。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71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在國安法周年反思香港亂源 誰會鍾意這樣的香港?

為發而發的iBond 為何未能還富於民?

是時候打破壟斷 從「農業優先區」研究拖延看外判問題

【科技.未來】Facebook VR測試廣告 巨獸還會更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