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爾是塔利班的「最強臂彎」?

撰文:毛詠琪
出版:更新:

隨着塔利班接掌阿富汗,西方軍隊全面撤出,國際社會對於塔利班政權仍抱觀望態度。卡塔爾不論早期的斡旋工作,以至最近的撤離行動,角色都非常突出,甚至被稱為「中東日內瓦」。至今,美國及盟友以外的多個國家,都表明計劃把外交中心遷至多哈,足證這個海灣國家對於如今阿富汗局勢之重要性。

美國國務院上周表示,美軍撤出阿富汗後,駐喀布爾大使館將會空置,未來將在多哈執行人道支援及外交工作。兩個盟友英國及日本亦表示,將把阿富汗大使館移師多哈,不少其他外國其後亦有意跟隨做法。

圖為2021年8月22日,卡塔爾烏代德空軍基地有美軍準備安排阿富汗人乘搭環球霸王C—17(III)型運輸機。(AP)

早在2013年奧巴馬(Barack Obama)政府任內,卡塔爾就在華府支持下,讓塔利班於多哈設立外交及政治辦公室,自此成為國際社會跟塔利班之的橋樑。過去數年,卡塔爾一直協助美方的斡旋工作,包括促成中國、美國、俄羅斯、巴基斯坦的阿富汗問題四方會談。美國去年正式在多哈的酒店,跟塔利班達成和平協議。

直至過去數周,阿富汗形勢急遽轉變,美國等聯軍的撤離行動相當險要。卡塔爾成為撤離人員的暫時停留的第三國,據悉,過去兩周撤離阿富汗的人,當中有四成是取道卡塔爾。日前,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電話中親自答謝卡塔爾國王塔米姆(Tamim bin Hamad Al Thani)支援美軍的阿富汗撤離行動。

8月21日,兩名獲撤離的阿富汗孩子在多哈的臨時安置住所在玩耍。(AP)

另一方面,卡塔爾也跟塔利班關係密切,在塔利班成員順利拿下喀布爾後,組織第二號人物巴拉達爾(Mullah Abdul Ghani Baradar)由卡塔爾空軍接載,由卡塔爾首都多哈(Doha)飛到阿富汗南部的坎大哈(Kandahar),準備接掌政權。在美軍撤離行動結束後,卡塔爾及土耳其日前亦宣布將提供3,000萬美元財政援助,協助喀布爾機場重啟以早日恢復國際航班。

卡塔爾跟塔利班一樣同屬遜尼派,意識形態較貼近。然而,隨着沙特阿拉伯這個傳統的「聖戰金主」外交轉向,對塔利班的金援已大不如前,影響力亦相對減少,塔利班高層近日表明「不接受瓦哈比主義」,突顯與沙特進一步疏遠。

相反,從近日阿富汗政治形勢來看,卡塔爾的中間人角色更見突出。過去數年,多哈(Doha)充當起西方與塔利班斡旋及協助撤僑的角色,其外交部長更率先呼籲國際社會不應排斥塔利班。

塔利班代表團於 2021 年 8 月 12 日抵達卡塔爾多哈參加阿富汗和平談判。(AP)

外交底氣不只靠石油?

作為中東地區國土面積最小的其中一個國家,卡塔爾這個海灣小國,外交影響力不容小覷,尤其是捱得過三年多的*斷交風波,足證其政經實力與韌性。其總人口只有260萬,而且絕大多數是外來勞工,本地人只有不足30萬,卻毫無疑問是全球最富有的國家之一。

*斷交風波:「阿拉伯之春」之後,海灣競爭對手指責卡塔爾站在伊斯蘭主義者一邊,尤其是跟伊朗過從甚密,並利用國有的半島電視台製造動盪。2017 年,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埃及和巴林等多國跟卡塔爾斷交,並實施多重封鎖措施。

卡塔爾的人均GDP高達13萬美元,而跟其他海灣國家一樣,光鮮的經濟表面背後,全賴豐富的石油氣及天然氣資源支撐。加上勞動力匱乏,產業結構相當單一,國家的生產及服務業都依靠大量諸如來自印度、巴基斯場、菲律賓等地的外勞支撐。卡塔爾國民單憑國家出口油氣,都能享有良好福利。

然而卡塔爾也並沒有坐食山崩。正因其「小巧而有錢」,卡塔爾於中東地區所受之安全威脅亦大,尤其她的陸地邊境全由沙特所包圍,因此卡塔爾採取了避險策略,一方面讓盟友美國於當地設立烏代德空軍基地(Al Udeid Air Base),另一方面亦積極發展自身的外交及廣播力。

前國王哈邁德(Hamad bin Khalifa Al Thani)其中一個影響深遠的決定是,投資開拓液化天然氣(LBG)海上運輸,此舉乃放棄依賴傳統的管道運輸方式,使國家避免受唯一陸地接壤的沙特阿拉伯掣肘。在中東事務上,卡塔爾近年扮演着積極的角色,而且在區域強權之間採取平衡策略。一方面跟美國簽定防衛合作協議,另一方面跟伊朗友好,在薩達姆(Saddam)時期跟伊拉克和好,並且跟以色列關係正常化。

卡塔爾在美軍撤離行動發揮主動角色,在多哈為阿富汗難民提供的臨時住所,環境尚算理想。(AP)

投資全球資產 打造體藝文化中心

卡塔爾並未有滿足於由油氣資源產生的巨大財富,自2005年以來,國有的卡塔爾投資局(QIA)一直主導卡塔爾的主權基金。在2017,QIA晉身全球十大,管理高達3,200億美元的投資。投資涉及多間具實力的歐洲企業,如巴克萊銀行(Barclays)、Harrods、西門子(Siemens)、保時捷(Porsche)、法國電訊(France Telecom)、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另亦在紐約及華盛頓購買多座豪華物業。

除了投放資源於國家的教育、科學及文化範疇,於90年代中更成立了兩個重要品牌。1997年,卡塔爾航空公司(Qatar Airways)的成立,為這個海灣小國在過去二十餘年漸漸變成歐亞航空樞紐。按2018年初數據,擁有179架客機、150個全球目的地的卡塔爾航空,已帶動首都多哈的 哈馬德國際機場(Hamad International Airport)成為了全球其中一個最繁忙的機場,每年多達數十萬計旅客在此轉機,帶動當地旅遊、娛樂產業發展。

卡塔爾近年大舉打造充造當代感的大型地標,包括以沙漠玫瑰為作設計靈感的卡塔爾國家博物館。(資料圖片)

伴隨着航運業的發展,卡塔爾政府近年亦大舉建造美輪美奐的博物館及藝術館,當然也少不了為2006年多哈亞運及2022年世界盃打造的大型體育場館,密密累積軟實力。上述卡塔爾主權基金旗下的卡塔爾體育投資(QSI),自2012年更已入主巴黎聖日耳門(PSG),因此在大金主之下,球會近年亦促成諸多巨額的球員收購,包括最近的美斯(Lionel Messi)。

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卡塔爾發展作中東傳媒中心的戰略。半島電視台(Al Jazerera)在1996年草創之時,聘請了150名BBC阿拉伯頻道的前記者,記者及主播們都獲允許去涉獵具爭議的政治、社會,甚至宗教話題。

半島電視台「助攻」

由於半島電視台主要分成英語及阿拉伯語兩大頻道,報道既探索當地政府問題,亦會宣揚人權及女性角色,早年為卡塔爾這個君主專制國家塑造出進步、相對開明的形象。有專家更形容「半島電視台的感覺像英國的BBC,而非國家控制的官媒」。其成功讓卡塔爾領袖有機會涉足於國際廣播,爭取話語權。

在中東地區內,半島電視台阿拉伯語頻道(Al Jazeera Arabic, AJA)早已是家傳戶曉的名字,然而這些年來,報道手法不免惹起一些中東政權不滿,影響卡塔爾的外交關係,同時亦不時被批評反美、反以色列,或是充當恐怖分子喉舌。至於半島電視台英語頻道(Al Jazeera English, AJE)亦具有一定的認受性及口碑,2014年,他們便推出過一系列的塔利班記錄片,向美國觀眾呈現阿富汗戰爭最前線一面。事實上,再強大的西方傳媒在中東進行採訪報道時,都難免面臨諸多掣肘,或是被諸門外。回看如今的阿富汗局勢,半島電視台在塔利班未攻下喀布爾前,已取得組織高層或發言人的專訪,以及一些獨家片段素材。

半島電視台不時取得塔利班高層的專訪。圖為2020年7月的訪問。(半島電視台)

畢竟作為卡塔爾國家資助的電視台,對於塔利班與阿富汗形勢報道,自然不會太偏離中央的主旋律。而某程度上,半島電視台作為具備多種語言的國際媒界,除了讓全球民眾了解箇中形勢,亦讓塔利班成員得到在主流媒體曝光的機會,起了帶風向的作用。

卡塔爾是塔利班轉型模範?

塔利班所揚言建立的「伊斯蘭酋長國」,是否能養成符合原教旨伊斯蘭教義的現代阿富汗,很大程度可參考幾個宗教保守程度不一的海灣酋長國管治模式,卡塔爾過去二十餘年的亮眼發展,也具有不少參考價值。

這包括塔利班上次掌權時最為人詬病的女性權益問題,卡塔爾的女性權益同樣受到男人監護人法律限制(25歲以下未婚女性出國需要得到男性監護人簽署批准,但男性年滿18歲就可自由出國)。女性需要帶包裹頭、頸的圍巾,在公眾場合仍有不少是禁止兩性共處。但是女性獲許投票、上學和工作,女性參與勞動人口比例甚至是阿拉伯世界最高之一,當中亦不乏女性公務員,女性亦從政。近年,女性入讀私立大學的比例急升,卡耐基梅隆大學卡塔爾分校(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in Qatar)的女學生比例更達57%。

卡塔爾婦女一般需要穿頭巾或罩袍外出,但相對開放,外國勞工、女旅客並不受限,衣著避免暴露即可。(Getty)

塔利班今次回朝,在女性地位問題上的答卷受到國際關注。他們揚言讓女性工作,甚至參與政府運作,跟卡塔爾模式亦有一定相似之處。

另一方面,卡塔爾是塔利班在區內具經濟實力的盟友,阿富汗雖蘊藏着大量的天然資源,但長年戰亂導致國家極度貧窮,部落與軍閥衝突,開採工程變得艱巨。隨着西方聯軍退出阿富汗,戰亂如若真的平定下來,財力雄厚的卡塔爾也必然是阿富汗發展經濟的重要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