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文明救兵」匆忙打包文物 戰火下的另類保衛戰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俄烏戰事展開經已近三週,基輔在內的多個烏克蘭城市遭到持續猛烈轟炸,各地不難看見破磚爛瓦,令該國的古蹟、文物面臨二戰以來最嚴峻的危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指出,收到越來越多烏克蘭文化遺產遭破壞的消息,其中以第二大城哈爾科夫(Kharkiv)及切爾尼戈夫(Chernihiv)的情況最令人擔憂。幸而,一場保護烏克蘭重要文化遺產免遭破壞的緊急行動,在全國各地悄然上演,為保護重要文物出一分力。

自上月戰事爆發以來,烏克蘭多間博物館幾乎全體總動員,緊急撤離館藏、搭建鷹架護欄,以防止文物慘遭戰火無情波及。例如,在烏克蘭境內最大的利沃夫國家博物館(Andrey Sheptytsky National Museum in Lviv)內,職員們早前小心翼翼地將一幅巨大的巴洛克風格(baroque)聖像圖畫搬下樓,並用紙板將其包裹存放,他們還設法悉數打包館內的所有畫作和藏品。

這座博物館曾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可算也「見過世面」,惟館長Ihor Kozhan坦言:「有時候真的累到流下眼淚來,打包文物耗費了我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我們知道是在做對的事,故為此感到高興。不過每當看到空蕩蕩的牆壁時,心裏難免五味雜陳,直至今天我們還不敢相信戰爭竟然發生。」

館長Ihor Kozhan在其辦公室內打點保護工作的一切,圖攝於3月4日。(AP)

負責稀有手稿及書籍的職員Anna Naurobska則表示,他們目前已經打包約1.2萬件藝術收藏,但尚未找到安全的地方存放。她坦言:「這些文物是我們的故事和生活,對我們而言很重要。」

同樣在利沃夫,當地一間木製羅馬天主教教堂亦有建築工人忙於為這座文藝復興時期的小教堂搭建鷹架,並將刻著耶穌形象的簷壁雕刻包裹起來,以免遭砲火毀壞。在教堂另一個角落,工人們站在起重機上,用木板將教堂的彩繪玻璃封住,試圖降低其被擊碎的風險。而在古城區的市場廣場(Rynok Square)上,一座於1998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海神尼普頓》(Statue of Neptune)雕像,也被包上了層層防護。

+1

首都基輔方面,當地的烏克蘭國家歷史博物館館長Fedir Androshchu,也正和兩名同事一起保護博物館免受襲擊或搶劫。他在寫給瑞典學者的一封電子郵件中解釋道:「博物館位於豐富的文化遺產區中間,靠近三座精美的教堂,但同時也靠近一些可能的受襲的目標,如烏克蘭安全部門和邊境部隊的設施。」

戰爭遲遲沒有停止的跡象,固然是上述這些人爭分奪秒保護古蹟文物的主因。而且,讓他們憂心忡忡的或許還因為,烏克蘭外交部早於上月28日經已證實,位於基輔以北80公里的伊萬基夫博物館(Ivankiv Museum)不幸遭炮火擊中,其中著名鄉間樸素藝術(Naive art)代表人物普裡馬申科(Maria Prymachenko)的25幅畫作更付之一炬,至今館藏毀壞程度仍舊不明。他們擔心若不盡快處理應對,會有更多珍貴的烏克蘭文物遭殃。

可是,國家事前沒有文物保護演練,部份地方也缺乏包裹保護的物資。

無情的砲火有機會打中重要的文物,尤其是鄰近有軍事設施的地方。(AP)

境內擁多個世界遺產

烏克蘭歷史上是維京人於公元9世紀建立的基輔羅斯核心區域,故該國擁有豐饒的宗教、藝術和自然遺產。今天,烏克蘭境內有至少七處文化奇觀(Seven Wonders of Ukraine)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列為世界遺產,組織呼籲將這些重要歷史遺跡列為保護對象。

當中包括有雄偉絕倫的聖索菲亞主教座堂(Saint Sophia Cathedral),它是基輔最著名的地標建築之一,其金色洋蔥式圓頂高塔配上馬賽克藝術和壁畫,糅合拜占庭風格與烏克蘭特色巴洛克風格,也令這座教堂顯得美侖美奐。該座東正教堂對烏克蘭人和整個斯拉夫民族而言,均具有高度的象徵意義,因其為11世紀基輔公國的象徵,而基輔公國則是現代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搖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0年已將聖索菲亞主教座堂列為世界遺產。

聖索菲亞主教座堂具重要歷史象徵意義。(Getty)

另外,烏克蘭西部的利維夫歷史中心建築群,自1998年起亦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該座擁有70萬人口的城市舊稱蘭堡(Lemberg),自中世紀以來「幾乎完好無損」。儘管精雕細琢的巴洛克式建築如今佔主導地位,惟過去不同種族社群聚居拼湊出來的痕跡至今仍在。

還有木教堂同樣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位於喀爾巴阡山脈(Carpathian Mountains)中的美麗木造教堂,其中有8座坐落於烏克蘭,其餘則在鄰國波蘭。位處同一山脈的原始山毛櫸森林,亦被列為世界遺產。此外,烏克蘭已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議保護另外17處遺址,包括可追溯至19世紀的黑海城巿敖德薩(Odessa)的歷史中心,以及位於基輔以北約150公里、歷史悠久的中世紀宗教和政治中心切爾尼戈夫(Chernihiv)等。

利維夫有許多具歷史的建築。(Getty)

可是如今戰火未止,除了為建築加固及運走部分文物藏品之外,能做到的非常有限。

「珍貴的歷史文物時常成為戰爭下的犧牲品,烏克蘭許多歷史建築與紀念碑都嚴重受到砲擊與大型軍用車的威脅。」沃斯霍諾德歷史與文化保留區(Vyshhoro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erve)主任Vlada Litovchenko補充說:「這是無法彌補的損失。」

正因這些文物十分重要,UNESCO與英國的博物館協會(The Museums Association)也相繼發出聲明,提醒俄羅斯與烏克蘭兩國遵守保護遺產的國際法律義務。UNESCO同時試圖聯繫其他國家博物館協調提供援助,保護烏克蘭當地的館藏品與文化,組織總幹事Audrey Azoulay在聲明中表示:「我們必須保護這些文化遺產,做為過往的見證和未來和平的象徵,國際社會有義務為後代子孫保存這些遺產。」

Audrey Azoulay(右)表示,國際社會有義務為後代子孫保存這些遺產。(Getty)

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負責人Lazare Eloundou則強調,烏克蘭的文化遺產「對整個世界都很重要」。他指出,目前已有超過1000名圖書館員及研究人員投入「線上拯救烏克蘭文化遺產」(Saving Ukrainian Cultural Heritage Online,SUCHO)活動,試圖透過多種數位技術存取相關檔案及內容。

自3月1日推出以來,SUCHO已為來自烏克蘭文化組織逾1,500個網站、數碼展覽、公開獲取的出版物,以至其他網上資源製作數碼檔案,至今也累積超過3 TB的數據。項目負責人之一的Quinn Dombrowski表示:「大多數在烏克蘭文化遺產部門工作的人現正忙於生存,並確保他們收藏的實物能夠安全,我們則正在努力讓網絡存檔不再是他們需要操心的事。」他們希望這些工作,日後有助烏克蘭人在重建國家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