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何還能保留「書店街」?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在網路時代,中國的圖書出版業是非常困難的行業。從業者都在吐苦水,在網絡遊戲、短視頻還有電商經濟的面前,紙質圖書出版已經沒有前途。很多人都已經失望了。圖書出版業的式微也導致了實體書店發展的衰落,引發了書店倒閉潮。

據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和百道新出版研究院聯合發布的《2020-2021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顯示,2020年全國共有1573家書店關門,是2019年閉店數量的3倍多。另據百道網對中國2021-2022年實體書店產業的調查顯示,2021年延續了上一年的態勢,一大批實體店慘淡閉店。與此同時,仍在堅持的書店收益也不佳。據2022年12月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發布的《全國實體書店經營情況調研報告》披露,參與調查的全國994家實體書店裏,2022年上半年,9.56%的實體書店沒有收入,32.09%的實體書店收入在10萬元以下。

圖書出版和書店這麼歷史悠久的行業遇到了現在這樣的困境,真是令人感概。放眼世界,日本書店的發展情況和中國有所不同,雖然日本人也越來越依賴手機、本國出版業也遇到過經營困難的問題,但他們的這個領域還沒有面臨走投無路的狀態。

日本東京有一個地方叫神保町,它有着日本乃至於全球最大的書店街。由於涉及古書的店佔約整個區域書店的三分之一,許多古書舊書愛好者視這裏為聖地。在這個區域裏,有200多家各式各樣的書店。建築藝術類書籍的小殿堂,外觀像水泥盒子一樣的南洋堂書店就在這裏。在大屋書房,讀者不經意間就可能邂逅來自遙遠年代的日本古書和地圖。與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魯迅先生有過歷史佳話的內山書店也已在神保町矗立百年,現今依然出售着和中國文化相關的書籍。

神保町的一家書店。(Visit Chiyoda)

在日本東京這樣一個寸土寸金的地方,居然還保留着這樣的一個書店街屬實不易。日本的讀書文化還是很濃厚的,讀書人口也多,這便支撐了神保町的存在。據安邦智庫(ANBOUND)的研究人員觀察,在神保町書店裏的讀者,既有日本人,也有外國人,而且年齡層次也比較全。據了解,許多國外學者專門跑到神保町的書店裏淘書查資料。書店街的名聲可謂是大名遠揚,走向了全世界。

這不禁引人思考,如果中國的圖書出版僅僅面向本國的少數人口,那麼在面對網路的強烈競爭下,就是走投無路的。安邦智庫的創始人陳功認為,網路的存在,它的虛擬化,是可以幫助擴大市場空間的。有了這種可能性,書店業可以通過網路提升知名度,可以達到世界級的知名度。大名遠揚之後,市場空間的擴大,使得世界各地的人慕名前來,中國的書店就能達到神保町的水平。

中國的書店以及圖書出版業,現在的市場空間可能主要面對的是諸如北京和上海這種大學比較多的城市。即使像北京和上海這樣的城市,圖書市場空間現在也在不斷萎縮,萎縮速度很快。因為現在大學裏的年輕人,還有中國大部分年輕人都是主要通過手機,依賴網路獲取訊息。在這種情況下,書店的市場空間就萎縮的更厲害了。

但是日本不一樣,如神保町書店街面向的不僅僅是東京,而是面向全日本,甚至是全世界。神保町的聲譽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因此它的讀者群也是國際性的,會從世界各地不遠萬里飛到神保町逛書店街。因此,在寸土寸金的東京,能有這樣的地方存在不是沒有道理。存在的關鍵原因是,市場空間的擴大讓書店得以繁榮。

神保町一家書店的內部環境。(Visit Chiyoda)

但是在中國,不要說書店街了,就是書店要存活都很困難。曾經融資過億,在全國有六十餘家門店的網紅書店言幾又,如今陷入閉店、欠薪、跑路潮的「黑名聲」中。鍾書閣、方所書店旗下的一些店面,也因為租期到約等原因而關停。曾獲評「深圳最美書店」的本來書店也已經消失。連鎖的網紅書店經營都如此慘淡,更不要說那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獨立書店了。

很多書店使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招數招攬客人,例如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或是像把書店跟咖啡館結合在一起去做。但即使想盡辦法,經營起來也確實非常非常困難。因為讀者的基數太少了,市場逐漸萎縮,再加上網路的競爭,實體書店業終究沒有辦法去創造一個能夠自我生存和發展的環境。

此外,中國的書店業還是在按照傳統的商業習慣經營。一個書店如何做的風生水起並且有特色,完全看這個書店的老闆自己的本事。日本的情況則有所不同,市政當局不是放任書店經營者去運行,而是將書店視為公共基礎設施的一部分。書店是一個公共基礎設施,這樣的看法就不一樣了。如果作為城市的公共基礎設施來看,那麼書店的地位,就不是書店老闆自己的事情,而是整個城市的事情。就像城市的水暖電氣熱是公共必需品一樣,書店也是必需的。

在新冠疫情爆發的時候,日本政府發布完「緊急事態宣言」後趕忙制定了休業細則。政府將書店劃歸為「為維持社會生活的必要設施」,可以正常營業,但需配合作出「合適的防止感染的對策」。所以城市管理部門對書店的這種運作和對它的支持度就大不相同。所以,如何定義書店的性質,如果從城市的角度來看是很值得討論的,值得城市公共政策加以關注。

疫情管控期間東京銀座提早關門的書店。(Getty Images)

書店究竟是不是一個城市的公共基礎設施?安邦智庫的研究人員認為,這是一個大問題!一旦這個問題的定義清晰化了,在這方面取得了共識,那麼圖書出版業和書店的春天可能就會到來。中國的書店也不會顯得那麼悽慘黯淡。這個變化是有討論的空間的,而這種討論的空間也是發展的空間,也是發展的可能性。從日本神保町的書店街,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可能性的存在。

最終分析結論:

中國的圖書出版僅面向少數人口,在網路的衝擊下,已經到了走投無路的境地。但是在寸土寸金的日本東京還保留並正常運行了書店街,它因為面向整個日本乃至全世界的讀者群體而獲得支撐發展的市場,圖書出版和書店業正在煥發出勃勃生機。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將書店視為一種城市公共基礎設施,這為書店的存在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日本的城市對待實體書店的做法和政策,值得中國認真思考和借鑑。

本文原載於安邦智庫2023年7月27日的每日經濟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