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市場派學者亮相官辦座談會 三中的「風向要變了」?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中國經濟學者周其仁最近成為微信朋友圈中的熱議人物。5月23日,官方在濟南召開了一場企業和專家學者座談會,這位被視為市場派代表人物的經濟學者,是座談會的座上賓之一。

據《新華社》報道,習近平在會上強調,要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主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並透露下階段改革的一些方向,例如要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等。

5月23日下午,習近平在山東省濟南市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

中共十九大以來,官方只親自主持過三次同類座談會。第一次是2018年11月的民營企業座談會,當時民企經營困難,「民營經濟離場論」、「私有經濟消滅論」等在輿論上泛起,官方在會議上提出「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民企「不僅不能『離場』,而且要走向更加廣闊的舞台」。

第二次是2020年7月的企業家座談會,當時內地面對新冠疫情,全球供應鏈受阻,官方在會上要求「暢通國內大循環」,那次會議也為「十四五」規劃收集了意見。

5月23日舉行的座談會,是官方時隔四年再次主持召開這類會議,這也是7月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前,高層最重要的一場意見和建議收集會。

座談會上有九名來自國企、民企、外資和學界的代表發言。近年來退出公眾視野的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在《新華社》的報道中排在發言經濟學家的第一位,談到的是「增強人民群眾改革獲得感」。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網上圖片)

周其仁作為公共知識份子,深受民間推崇。他本人是改革開放的親歷者,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對於我們這代人而言,不是抽象的道理讓我們感謝改革開放,而是我們自己的命運就要感謝改革開放」。

在黑龍江支邊的周其仁1978年參加剛剛恢復的高考,進入中國人民大學。1980年代初,他跟隨「中國農村改革之父」杜潤生,深度參與農村發展與改革政策的制定,他也是參加1984年莫干山會議的年輕學者。周其仁1991年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博士,畢業後回國在北京大學任教。

周其仁在談到改革時曾說,他很欣賞這樣一句話:「天下的江河很少有直直的,都是拐來拐去的。為什麼?水要跟大地妥協。當然最後水還是往東流了。那是擋不住的。」

他也在一篇題為《鄧小平做對了什麼?》的論文中,展現出鮮明的反對政府干預的立場,認為鄧小平做得最對的事包括堅持產權界定,把企業家請回中國,讓「看不見」的手配置資源等。

中共建國50周年的閲兵式上展示的巨幅鄧小平畫像,改革開放帶給中國巨大的改變。(Getty Images)

周其仁參加座談會的消息傳開後,有自媒體翻出周其仁過往的核心觀點,認為改革色彩濃厚的周其仁被選中在三中全會前這場重要會議上發言,體現出官方認為周其仁的經濟主張有可取之處,風向要變了。

實事求是地說,這個座談會的主要目的是聽取企業界和學界對改革的意見,官方相信希望透過這樣的平台,吸納各派主張,如果以此認定個別經濟學者對決策層有決定性影響,確實是想多了。

但說到底,輿論為周其仁的亮相興奮不已,是因為在三中全會召開前,大家都在尋找蛛絲馬跡,捕捉風向。這背後折射出的是對改革的迫切渴望,希望高層能在三中全會中,推出擲地有聲的方案,重新建立信心。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改革並非沒有進展,但過去幾年,內地社會的整體氛圍是趨緊的,尤其是在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上;十多年前提出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兩者之間,民間感受更深的是後者,也就是「有形之手」在好些政策上發揮的主導作用。

3月27日,習近平在北京會見美國工商界和戰略學術界代表,強調中國的改革不會停頓,開放不會止步。(新華社)

這包括官方為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對互聯網行業的整治,在「雙減」中對教培的整頓,為去杠杆對房地產企業祭出幾乎切斷資金鏈的「三道紅線」等等。疫情那幾年,官方發揮舉國體制優勢,採取「清零」政策,雖然防止了初期疫情大規模擴散造成的生命損失,但持續高壓的防疫,加上後期豪賭式的闖關,都讓民間感受到行政力量的巨大與難以抗拒,以及作為個體的無助。這些年積累下來,很多疑慮需要去消除,很多傷痕需要去撫平。

眼下中國經濟正處在深度轉型中,雖然最近有一些微弱的向好跡象,但仍需要注入更多動力。三中全會是官方必須抓住的機會,如果再不拿出讓外界信服、能夠注入信心的方案,往後要挽回頹勢的難度會越來大,代價也會越來越高。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容易摘的「低垂果實」會越來越少,剩下的都是「硬骨頭」。但正如周其仁所說,改革本來就難,但拖延改革,不是出路。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