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2020】北京對「蔡英文們」有了新的認識

撰文:張育銘
出版:更新:

在中國大陸兩會開幕式上,由於全國政協主席汪洋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兩人報吿中的兩岸部分,都未如過去提到「九二共識」,且講到統一也沒有提和平二字,相關變化引發各界熱議。

不過,根據內媒報道,5月23日汪洋參加民革、台盟、以及台聯界委員聯組會發言時仍強調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等基本方針,並提及將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5月24日,汪洋參加全國人大台灣省代表團審議時,再度言及和平統一與「九二共識」等關鍵詞。

另一方面,全國人大委員長栗戰書則是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大陸對台工作大政方針,除了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勢力,仍將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

5月2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新華社)

因此,對於汪洋與李克強先前在兩會中並沒有提到「九二共識」以及去掉「和平」的說法,目前有兩種解讀。一種這是北京釋放給外界的訊號,在兩岸官方對立不斷惡化的過程中,預示台海的戰爭風險有逐漸提高的趨勢。另一種解讀則是認為,此次兩會因應新冠肺炎,因此在工作報吿上的字數有大幅修減,相較於以往有一萬五千字,而這次報吿僅達一萬字,但由於在對台部分已強調「堅持對台工作大政方針」,因此無需再補充包括「一中原則」或「九二共識」等基本方針。

而在第二種解釋下,因為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吿中沒有細談對台工作,因此汪洋和栗戰書在後續的會議中又重提「九二共識」跟「一中原則」,這個解讀在邏輯上有一致性。

不過還存在第三種解讀的空間,即北京放棄主動提「和平統一」和「一國兩制」,而是讓台灣人自行選擇統一的方式,以及是否要「一國兩制」,而這需要跟這次兩會中提案的「港版國安法」放在一起看。相信在未來,兩岸問題的最終解決類似於香港治理的問題,其實最終仍然必須「寄希望於台灣人民」,雖然目前他們大部分都是支持蔡英文的「蔡英文們」。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將審議通過「港版國安法」,重點針對四類行為,分別為分裂國家、顛覆國家政權、組織實施恐怖活動及外國和境外勢力干預香港特別行政區事務,並將會透過放入《基本法》附件三在香港實施。

而外界認為這是北京治港朝向「一國一制」的開始,未來將不斷逐漸縮窄所謂「港人治港」的政治空間,也預期香港街頭將迎來更多抗議事件。而北京「突擊」制定的「港版國安法」是否代表不信任香港政府呢?

背後更合理的解釋應該是代表由北京主動捅破「一國兩制」的窗戶紙,是先有「一國」才有「兩制」。而對香港民眾來說,北京的強勢則更能令民眾反思,究竟是要選擇「一制」或「兩制」的政治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在北京主動出擊的情況下,倘若大部分不主張「港獨」的香港民眾要主動選擇「兩制」,那麼這是香港民眾自發性的擁護行為,而不是被北京硬逼承受。

同樣的情況可以拿來檢視《逃犯條例》風波,假如香港民眾能主動提出香港和內地的嫌犯處置問題,那麼便不會再次發生類似的抗議事件。追求民主和自由背後需承擔的代價是責任,假如香港民眾想保留「兩制」的政治體制,那麼民眾也必須有主動承擔對於社會議題的討論、辯論和提出解決方案的社會責任,而不是放手全然讓政府官員來擬定相關辦法。如果誤以為民主就僅僅是投票,以及期待它將對權力進行限制,那麼便完全誤解了民主的精神。

換句話說,北京在處理香港問題上,最終仍然是要讓香港民眾意識到,在社會治理上應該取得主動性和主導權,才有辦法擬定符合香港民眾利益的相關法規,而這才是「兩制」的真諦。同時倘若香港民眾真正訂定符合自己切身利益的法規後,才不會一昧批評港府是資本家的代言人。階級矛盾和青年貧窮的問題其實是全世界性的社會現象,不單僅只在香港發生,而如何提供解決之道才能對社會進步提供具有建設性的方向。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將審議通過「港版國安法」。(中新社)

而同樣的「一國兩制」邏輯放在北京對台工作上,倘若兩岸未來只有統一的選項,那麼讓台灣民眾能夠自我選擇究竟是要「和統」或「武統」、「一制」或「兩制」便是有意義的。而以目前北京的對台方針,如果強行將「九二共識」、「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硬推給台灣民眾,必然引起他們的反彈。何況對許多台灣人來說,「維持現狀」才是他們的心中首選。

因此北京的對台工作的目標,就是讓台灣人主動想要統一,不想「維持現狀」。而這將取決於台灣人的兩種感受,要嘛是「台灣太爛」,不然就是「大陸太好」。從現有的可能性來說,和平統一的關鍵仍取決於台灣人對大陸的全面觀感是否能有效提升。以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假如在台灣人的心中,大陸能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文明又最富裕的國家,那麼台灣人民自然不抗拒統一。

台灣社會氛圍充斥「親美反中抗中」的意識形態和輿論,同時又不斷接受西方媒體反共的「耳濡目染」,因此「促統」工作十分困難。而對香港事件的處理也將影響台灣人對於北京的觀感,顯示「和平統一」還有一段很長的道路要走。但如果不讓台灣人充分覺醒,北京對「香港事件」的治理困境恐將不斷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