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花|西方打擊新疆棉 真的打到七寸了嗎?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隨着抵制新疆棉花事件的發酵,輿論開始煞有其事的談論,抵制新疆棉花背後是棉花定價權、供應鏈,甚至是新疆就業問題,這被視為是歐美抓住了新疆的「七寸」。乍看上去,似乎是這樣,但細品之下,其實歐美並沒有打到「七寸」,而內地輿論在民族主義浪潮之下,也不夠冷靜分析。

那麼,分別從定價權、產業鏈、就業三個方面展開。

美國怕丟定價權

首先,需要明確。中國國家發改委在2020年發文稱,為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經國務院批准,2020年起在新疆完善棉花目標價格政策,目標價格水平為每噸18600元,每三年評估一次,根據評估結果視情況調整目標價格水平。再翻查過往記錄,在2017年發改委會議上,棉花目標價格由試點期間的一年一定改為三年一定,2017年至2019年新疆棉花目標價格為每噸18600元。

這表示什麼,中央政府為了維護新疆產業,從來都是國家定價。並不隨市場價格波動。也就是即便棉花作為大宗商品,在大宗商品期貨市場受各種因素水深火熱的時候,新疆棉花價格都是穩定的。

全世界目前棉花的競爭格局,中國、印度、美國分別佔據棉花產量前三位,包攬了約70%的總產量。出口是美國為首、印度次之。這裏還存在一條關係線:中國龐大的服裝行業需求,是棉花的進口國,進口棉花一半來自美國,剩下的主要來自巴西和印度。而美國衣服主要MADE IN CHINA,80%的棉花都進行了出口,主要目的地自然就是中國。

什麼意思呢?要知道,比較棉花產業鏈結構來看,上游棉花在產業鏈中有一定的定價權,而中下游分散,話語權偏弱。所以,美國要牢牢的將上游棉花定價權掌握在手裏,他才可以賺取更多利潤。

對棉花這種大宗商品來説,產量很重要,定價權更重要。棉花的國際定價權,原本就掌握在美國手裏。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是世界最主要的棉花期貨期權交易所,也是棉花貿易的定價中心。美國80%的棉花都用於出口,所以掌握定價權,自然有利於本國棉花出口,在理論上方便其控制棉花產業鏈,收割其他國家。從全球範圍內看,能夠與美國爭奪國際棉花定價權的,只有中國。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產國、棉花消費國和最大的棉花進口國,同時還是世界上最大的棉紡織品生產國,這是中國在產業鏈上的話語權。而2004年6月1日,鄭州商品交易所推出棉花期貨交易。2017年,鄭州商品交易所將棉花期貨基準地調整至新疆,極大地便利了新疆棉花加工企業利用期貨套保,穩定棉農收益,鞏固新疆棉花主產區地位。近兩年,中國三分之一的棉花產量已經在鄭商所期貨市場流通。鄭商所棉花價格已經被納入全球報價體系,「鄭商所價格」成為全球棉花價格的重要指標和參考標準。可以説,中國在國際棉花定價權上的話語權越來越大,美國自然是如鯁在喉欲除之而後快。

整理一遍:原本中國而言,一方面對於產量最大的新疆棉,基於民族產業保護,原本就有國家統一定價;另一方面,2011年9月1日,中國正式實施國家棉花收儲計劃,對棉花進口實行關稅配額制,抑制外國低價棉花的傾銷,保護本國棉花產業。所以,業內人士非常直白的説,「我們有自己的小天地,外界風吹雨打都不怕」。也就是不論是否抵制新疆棉,都不會影響到新疆棉價格和市場。而另一方面,鄭州商品交易所已經越來越大規模的開始做期貨市場流通。在鄭棉未上市及上市初期,美棉在全球棉花市場具有絕對的定價權。棉價分析的核心地區在美國,美棉的供需決定全球棉價的走向。不過,這種局面目前已經發生變化。這對美國當然是有最直接影響的,他是最大棉花出口國。

很多論壇上發帖寫,「打擊新疆棉花,就能絞斷中國棉紡織產業鏈,扼殺中國棉花定價權」。這是無稽之談。首先,中國現在也不具備國際棉花定價權,中國是自成體系。要不要有定價權?當然有更好,對於整個產業鏈是利好的,但是會否絞斷?中國棉紡織產業鏈的構建,實際上也沒有受之影響。

再炒作中國製造業「外流」

這就進入第二個關鍵詞,中國棉紡織產業鏈會否被絞斷?

首先,需要清楚,全球紡織業的轉移可以劃分為6個階段:近代紡織工業化生產起源於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美國在20世紀初接力英國成為新的紡織製造中心,二戰後全球紡織製造中心轉向日本,1970年代後又逐步轉移到韓國、台灣和香港;隨後,中國在1992年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目標後開放程度提高,2001年加入WTO後對外貿易迅猛發展,順利成為全球紡織製造中心。近年來,東南亞國家由於勞動力成本等方面的優勢開始逐步承接其他國家部分低端製造產能,紡織品製造和出口貿易快速增長,紡織製造中心有向東南亞國家轉移的趨勢。

主要是兩方面,其一,近年來,隨着中國工資水平、人力社保、福利等方面的提升,導致我國人力成本持續上升,製造業低成本優勢逐步消失,企業利潤空間逐漸收窄。其二,內地環保政策的趨嚴也增加了紡織企業的生產成本,進一步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從中國紡織行業的毛利率來看,2012年至今,行業毛利率總體呈明顯下滑趨勢,表明行業的盈利空間不斷收窄。

此時,東南亞以及非洲一些國家卻在人力成本端表現出明顯優勢,中國紡織業龍頭魯泰A、聯發股份、百隆東方、華孚時尚、天虹紡織、成衣製造龍頭申洲國際以及襪類龍頭健盛集團等公司紛紛在這些地區進行產能擴張,部分企業的海外產能佔比已經接近了40%,並仍在積極佈局。可見,紡織產業相關的企業佈局東南亞等海外地區已是大勢所趨,全球紡織製造中心將繼續向東南亞等海外地區遷移。

這是不是中國棉紡織產業鏈會否被絞斷?這就好像不斷炒作中國製造業「外流」是一個道理。現象是有的,但這並不表示產業鏈的斷裂,而是產業升級的過程。原本,中國紡織業也在做升級換代。對於此,不再累述。

會造成新疆大面積失業嗎?

會因為限制新疆棉造成新疆大面積下崗失業,甚至引發社會動亂嗎?再説一次,,一方面對於產量最大的新疆棉,基於民族產業保護,原本就有國家統一定價;另一方面,2011年9月1日,中國正式實施國家棉花收儲計劃,對棉花進口實行關稅配額制,抑制外國低價棉花的傾銷,保護本國棉花產業。從市場需求和價格看,新疆棉都受到保護。更別説,在今天中國社會氛圍之下,會更多國潮品牌是很可能下單新疆棉的,這隻會對新疆棉構成利好。所謂,外國品牌減少訂單,造成生產線萎縮,從而打擊新疆棉花產業鏈,從而導致下崗失業的推論就是不成立的。這是經濟面的角度。而從政治面的角度,中國政府對於少數民族產業長期都有保護政策,這是一個政治問題,更不可能出現意外。看前述對於價格和收儲的處理就很明白。

認為打擊新疆就業是「七寸」,絕對是過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