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問題|「養不起」並非唯一難題 實施延遲退休宜早不宜遲

撰文:王雨辰
出版:更新:

國家統計局近期公佈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引發輿論熱議。爭論數據的真實與否或許並無太大意義,真正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未來面臨的老齡化、少子化等嚴峻的人口形勢。香港01就此專訪了人口問題學者、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研究員易富賢。本篇為系列採訪第二篇(共兩篇)。本文內容僅代表受訪者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一直有學者認為,隨着出生人口的減少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中國人口紅利正在逐漸減少,但也有觀點認為不能過分強調人口數量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避免陷入「人口決定論」的片面認識中。你如何看待這兩種觀點的碰撞?

易富賢:人口再生產和物質再生產是人類社會的兩大支柱。如果政府不用關注人口生產,那更加不用關注物質生產(經濟)。

當然,對於經濟增長來説,人口並非充分條件,而是與自然資源、基礎設施(包括交通)、區位、政策等一樣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年輕勞動力充足、經濟水平較低的情況下,非人口因素還顯得更為關鍵。

但是人口這個必要條件是「活」的,可以改善其他必要條件,比如可以改善基礎設施,優化經濟結構,將「非資源」(如太陽光、氮氣)轉變為「新資源」(如太陽能、氮肥)。

隨着經濟的發展,非人口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不斷下降,比如中國的自然資源租金佔GDP的比例,從1980年的19.1%降到2016年的1.1%;高鐵、高速公路、機場等的修建使得一些邊遠地區的交通和區位條件得以改善;發展模式變得越來越成熟、趨同,小灶式的經濟政策對區域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弱,比如近年各地出台了各類區域經濟政策,雖然有一定效果,但都遠不如當初深圳那麼有效了。

在日本東京的新富療養院,居民們跟隨人形機器人「小辣椒」進行下午鍛鍊。(Reuters)

而人口(生產、消費、創新)越來越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尤其中國是長期低生育率,勞動力在快速減少,人口結構在快速老化,人口越來越成為區域經濟的制約因素。

何況人口的意義是全面的,並不侷限於經濟。人類社會是人的社會,當然是「人口決定論」呀!

01:中國目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高於户籍人口城鎮化率,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有近5億人人户分離,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這對於中國户籍制度改革和城市發展有哪些借鑑意義?二者之間的差距是否意味着中國的城鎮化還有一定的發展空間?

易富賢:我對於人户分離現象沒有研究。但是我對於中國人口過度流入大城市甚為擔憂。

超大城市有利於物質生產,但卻不利於人口生產,比如2007至2016年日本平均生育率為1.40,但是東京都只有1.13,整個東京都市圈也只有1.24;而宮崎、沖繩等縣還有1.7、1.9。由於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集中在東京都市圈,使得全國的生育率很難提升。

2008至2017年莫斯科的生育率也只有1.31,由於俄羅斯的人口相對分散,而很多中小城市的生育率還在2.0以上,使得全國生育率還有1.65。

美國的城市密度很低,中心城區人口密度也只有4,000人每平方公里(中國連縣城都超過1萬人),大城市的生育率也有1.7以上,並且人口比較分散,不像日本和韓國那樣集中累首都都市圈。

韓國有50%的人口分佈在首都都市圈中,而首都都市圈生育環境極為惡劣,2017年首爾、仁川、京畿道的生育率分別只有0.84、1.07、1.07。

中國的城市模式其實是韓國化。中國大城市的生育環境還不如首爾。在目前這種人口的空間格局下,今後鼓勵生育難度很大。

同時中國大城市的各項規劃都是圍繞主流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宜業」但不「宜生」,即便人口政策調整,城市規劃也很難改變,並將慣性延續。大城市要改造是非常難的,東京改造了幾十年,也成效甚微,生育率非常低。而年輕人的生育時間只有短短的幾年、十多年。人口過多往大城市擠,相當於將他們往生育「絕路」上趕。

人口進入大城市之後,再疏散出來是很難的。與其今後改造大城市、疏散人口,不如現在將人口合理佈局。

01:今年中國「兩會」期間,中國人社部表示「正在研究延遲退休的具體方案」,延遲退休近段時間受到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但最終方案還沒有出台,你認為延遲退休實施的難點在哪裏?

易富賢:2020年1個65+歲的老人對應4.6個20至64歲老齡年齡人口,已經開始出現養老金缺口;而2035年、2050年1個老人將只對應2.6個、1.9個勞動力。這就意味着推遲退休年齡勢在必行。

2021年4月14日,北京,「時尚奶奶」參加電視節目彩排。六七十歲老人們組成的「時尚奶奶團」在網絡上吸引了成千上萬粉絲的關注。(視覺中國)

2010年之前,英國的女性退休年齡是60歲。 2018年11月起,英國女性退休年齡被提高到65歲,和男性同齡退休。2020年10月起,英國男女退休年齡提高到66歲。2026年到2028年,還要進一步提高到67歲。2030年代推遲至68歲,2040年代末期推遲至69歲。

中國今後的老齡化比應該更嚴重,意味着退休年齡應該會比英國更晚。

推遲退休年齡是一個定時炸彈,會引發社會動盪的。2011年英國推遲退休年齡時,引發全國性抗議,兩百萬人大罷工。中國如果現在有序推遲退休年齡,將降低社會衝擊力;如果今後突然大幅推遲,對社會的衝擊會更大。

01:多數發達國家存在老齡化和少子化的問題,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應對老齡化問題,中國可以借鑑國外的哪些經驗和教訓?

易富賢:中國生育率低下有三大症結:

第一,心理上,不願生。年輕人一代人不但不願生孩子,甚至不願結婚,中國大陸的初婚人數從2013 年的2,386 萬人減少到2018 年1,599 萬人、2019年1,380萬人(600多萬對),20至24 歲結婚數從2011 年953 萬人鋭減到2018 年436 萬人、2019年365萬人。

第二,物質上,養不起。中國多數地方的各項經濟、社會政策都是圍繞主流家庭只有一個孩子進行的,民不聊「生」,年輕人於是做出無「生」的抗議。

第三,生理上,生不了。中國大陸的不孕率從1980年的1%至3%提高到現在的15%以上,生育障礙率也不斷攀升。初婚年齡在不斷推遲,傳統上女性是20歲出頭就結婚,現在日本、台灣、韓國、香港、新加坡都女性初婚年齡都超過30歲,中國大陸的婚育年齡有後來居上的勢頭,很多人喪失了生殖能力。

日本等發達國家鼓勵生育,只是聚焦於「養不起」,給生育孩子的父母提供現金獎勵、住房補貼,提供免費的幼托,免費教育,對16歲以下兒童提供免費醫療。成本很高,但是效果並不好。日本的生育率從2005年的1.26提高到2015年的1.45,但是2019年又降至1.36。因為日本政府在「不願生」、「生不了」上顯得無能為力。

而中國未富先老,一些地方政府面臨債務危機,連「養不起」的問題都無法解決。

中國幾十年的計劃生育造成的低生育率危機,如果有人誇耀可以靠一劑中藥就能治癒,那肯定是江湖騙子。在人口問題方面中國積累了許多短板和問題,甚至有的問題至今還沒有被發現,單獨二孩、全面二孩的出生都遠低於預期就很能説明問題的嚴重性了。

這需要更多的專家、學者、政策制定者等一起羣策羣力,一起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只有補齊了每一塊短板後才可能提升生育率。

01:短期內的人口現狀無法改變,中國未來經濟增長依靠什麼?

易富賢:短期看,主要是優化經濟結構,力求如日本、德國那樣在惡劣的人口結構下仍能維持經濟的低速增長。德國、日本的經濟之所以相對較好,是因為2019年仍然有27%、24%的勞動力從事工業,實體經濟還堅挺;而法國、英國、希臘只有20%、18%、15%的勞動力從事工業。

但是從長遠看,沒有「人口製造業」的振興,就不可能有「物質製造業」的振興。中國急需出台有效的「休養生息」的政策,提升生育率。中國的經濟前景取決於如何引導年輕人生兒育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