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之音推介的「合作性統一」可能成為北京的選項嗎?

撰文:趙慶雲
出版:更新:

美國之音(VOA)近日專訪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王昆義,他提出「合作性統一」,作為「武統」與「和統」之外的另一個選項,成為兩岸統一方案又一創意發想。
不過,「合作性統一」如要成立,蔡英文政府恐怕得釋出比北京更多的善意,而對北京而言,「統一」進程已非台灣所能左右,更多是「操之在我」的思維。

美國之音9月5日刊出專訪王昆義的報道《專訪王昆義:「合統」是武統與和統之外的另一個選項》,訪談中王昆義拋出自己的「合作性統一」構想,他認為兩岸不見得馬上要變成一個國家,但可以試着從一些無關政治的領域——例如災難援助、基礎建設和半導體晶片等方面展開合作,作為兩岸關係正向發展的起點。

王昆義表示,不論是融合發展,還是「合作性統一」,都不宜過度解讀為兩岸馬上就要統一融合,這是階段性的,目的是讓兩岸越來越親近。他強調,台灣不管哪個黨派來執政,都應該要維繫兩岸的和平與穩定,這是一個最重要的原則。

王昆義最初是在今(2021)年7月廣西南寧舉行的「2021年兩岸關係研討會」上提出「合作性統一」構想,近日由被視為美國官媒的「美國之音」報道,不免令人感到有點耐人尋味。

近日解放軍戰機頻繁逼近台灣,兩岸關係惡化讓台灣成為「地表上最危險地方」。(中央社)

事實上,王昆義提出的「合統」方案並不出奇,光是目前出現在台面上的統一方案,就有「武統」、「和統」、「智統」和「逼統」等等。

眾所皆知,中共官方目前秉持的仍是「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但也「不排除使用武力」,大陸民間則越來越流行「武統」台灣的論調。不過也有學者不滿足於這兩者,例如上海台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傑去(2020)年底則提出所謂的「智統」方案,他認為統一的下策是「武統」,雖然速度較快、但代價太大;中策是「和統」,時間長但「皆大歡喜」;上策則是文明統一的「智統」。

倪永傑解釋,「智統」分成三個部分,第一是實現「兩岸中國人大團結」,採和平、民主協商方式實現統一,制定「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新憲法實現統一;第二是透過軍事、外交、法律等手段清剿「台獨」勢力,如此才能確保統一後台灣的長治久安;第三,等待中國統一的「正能量」足以阻擋外國反華勢力的「負能量」時,統一就會水到渠成。

除了「智統」,還有所謂的「逼統」方案,亦即大陸通過對台政治、經濟、貿易等方面的封鎖,以及軍事施壓,逼迫台灣接受「和平」統一。

對於上述林林總總的方案,王昆義認為各方都不願意走到「武統」、談「和平統一」又沒有策略,而「智統」則讓台灣只能處於被動的「被統一」,而且方法上也有些不現實。至於「逼統」這種以高壓手段逼迫台灣與大陸統一的做法,也不會被台灣所接受。他因而主張,兩岸應通過合作達到「統一」,解決兩岸僵局。

不過,王昆義的「合統」方案,恐怕也忽略了兩岸形勢背景的變化,而顯得有些不切實際。首先,在民進黨執政下,兩岸要恢復正常交流,乃至於進展到災難援助、基礎建設和半導體晶片等方面的「合作」,都不可能迴避基本的政治共識和互信,而對北京來說兩岸的通關密碼就是「九二共識」。但在民進黨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且積極「聯美抗中」的情況下,兩岸要在非政治領域合作勢必困難重重。

其次,如果兩岸實力對比還沒那麼大,比如台灣還在蔣經國或李登輝時期,中共對各種統一方案或許都抱持較大彈性和談判空間;但自從習近平提出「兩制台灣方案」,等於北京已牢牢掌握兩岸問題的「主導權」,台灣對於如何統一基本上已沒有太多斡旋空間。北京如今考慮的,恐怕也不只是「交流」、「對話」和「合作」這種「統一前」的事情了,更多的可能是「統一後」要怎麼做的問題,這也是習近平「台灣方案」的關鍵所在。

無論是「合統」還是「智統」,兩岸當然都可以有創意發想,但面對統一腳步聲步步逼近,這也像大形勢下的小漣漪,有小水花,但無大波瀾;這其實也是客觀形勢之嚴峻、對台灣不利的一種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