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地踏步一年半 國民黨還能「起步走」嗎?

撰文:林嘉禾
出版:更新:

隨着辛亥革命110周年逼近,以及民進黨政府重啟「去蔣」添加柴火,9月25日即將到來的國民黨主席選舉,罕見地擁有不少的曝光與討論;國民黨當前的問題與未來的走向,也隨着候選人們的辯論而受到該黨內部難得的公開討論。

雖然,目前國民黨「登記有案」的黨員只有39萬餘人,但以2020年大選政黨票推估,台灣選民有近500萬人投給國民黨,因此這次選舉的影響還是不可小覷。

就國民黨本身來看,已有越來越多跡象顯示,與2020年初敗選時的全面變革氛圍相較,其大體方向已開始「往回繞」,力圖擺脱原地踏步的困境。所謂往回繞,並非「走回頭路」,而是原本的「全面變革」如今已難以為繼:「九二共識」丟不掉、國民黨成受不了國共關係的冰凍、就連江啟臣都高喊「我是中國人」、盡力擺脱「小綠、小白」質疑。

此次四位黨主席候選人的競選論述都有不少「深藍」的影子,這跟2020年初敗選當晚國民黨青壯派浩浩蕩蕩提出「+1」、呼喊「老賊下台」,乃至於前黨鞭林為洲拋出中國國民黨黨名「去中國」的氛圍,可謂是難以想像,更顯示國民黨員的期待已變。

而這樣的黨內風向轉變,背後還有一個艱難的抉擇,亦即國民黨一方面力主「兩岸和平」,便難以迴避國共交流的停擺壓力;但同時國民黨又必須回防其「反共」立場,以免被戴上紅帽,其中分寸如何取捨,極度考驗智慧。

9月4日下午,國民黨舉行黨主席選舉電視政見會,朱立倫、江啟臣、張亞中與卓伯源等四位候選人同場交鋒,且富含「深藍」元素。(國民黨文傳會)

其次,就國民黨內、乃至於整個藍營的凝聚力問題而言,目前國民黨雖有地方執政優勢,但不論是採買新冠疫苗、兩岸交流、反對拆除蔣介石銅像、還是振興政策乃至於公投議案,國民黨中央都未能整合地方各縣市執政能量,14位國民黨籍縣市首長、19位縣市議長從未在黨中央組織下站在一排,以營造團結黨中央與藍營縣市的跡象。其中很大一部份原因,除了現任國民黨籍地方首長缺乏與黨中央靠攏的誘因外,也有部分系國民黨中央跟不少藍營縣市首長在兩岸政策的態度並不一致。

同時,郭台銘2019年「一進一出」國民黨造成的分裂,傷口還未彌平,柯文哲則順勢不斷挖角藍營人才;而曾放話「不再回答丐幫問題」的郭台銘,在此次該黨主席選舉過程中,除了擺出不參與態度,還積極經營BNT疫苗(即輝瑞/復必泰)購買事宜,近日他更首度擔任政治意味濃厚的「兩岸企業家峰會」副理事長,累積了眾多資本,爾後若真的再踏政壇,勢必引起震盪;與此同時,前高雄市長韓國瑜也強調黨主席選舉「中立」,並遠赴美國與加拿大向僑胞「謝票」,經營海外華僑的政治市場顯未鬆懈。這些力量未來將如何整合,都考驗着新任黨主席。

再者,就國民黨與民進黨博弈的層面來看,國民黨戰鬥力不足的問題並未改善。依據「政大選研中心」6月發布的民調,國民黨支持度18.7%僅較2020年上升1.7%,處於近20年來次低,同時民進黨支持度31.4%僅較2020年下降2.6%,仍在近30年來次高點。國民黨支持度的問題,主要在於戰鬥力輸給民進黨太多,這次不論四位候選人對民進黨的批判、還是趙少康籌組「戰鬥藍」,都極力扭轉這種形象。

民進黨政府促轉會要求中正紀念堂銅像移除,近日掀起不少爭論。圖為9月3日軍人節,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同日上午出席紀念活動。在中正紀念堂的自由廣場上,出席活動者揮舞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吳逸驊/多維新聞)

但在國民黨構建戰鬥力的過成中,失誤並不少見,舉例來說,蔣介石銅像問題被現任主席江啟臣以「塔利班炸燬巴米揚大佛」比擬,但蔣的問題或許更適合用歐美各國怎麼處理「黑人命也是命」(BLM)運動下的蓄奴、販奴元首雕像來對照;至於趙少康籌組的「戰鬥藍」,除了批評民進黨外,並沒有提出未來方向跟理念,還有原住民藍委竟說要趙少康帶他們「出草」(指原住民獵人頭),這樣的說法不僅徒留笑柄,想當然爾也遭綠營狂酸。

總體而言,雖然2020年大選中國民黨仍拿到472萬張政黨票、只差民進黨不到9萬票,更超過所有其他小黨的票數加總,但一年半下來,該黨發揮的能量仍極度耗弱,民進黨政府再怎麼不被支持,人民也沒把支持的對象轉移到國民黨身上,國民黨的問題顯然不只是世代政治那麼單純,還有理念不清、戰鬥力不足、無法團結地方執政優勢的困境,更不用提尚未撫平2020年大選種下的裂痕。

雖然黨主席改選到了,國民黨的聲量難得變大,但若不能解決這些問題,那國民黨依然會有非常多讓綠營見縫插針的缺陷,無法重建其聲譽,這一切都不是簡單喊幾句「黨的改革」就能完成的。選舉結果究竟能否讓國民黨「起步走」,仍將取決於黨主席選舉所凝聚的黨內議程、以及選後新任主席的理念與領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