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雙一流」建設為何悄然改變措辭?

撰文:呼延朔
出版:更新:

2月8日,中國教育部在官方網站發布2022年工作要點,外界注意到,相較於往年的工作要點,關於「雙一流」建設的說法此次有所變化。

教育部的2022年工作要點共分為6大類35個要點,其中第23點為「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

該要點稱,「紮根中國大地、瞄準世界一流,引導建設高校強化學科重點建設,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實施一流學科培優行動和基礎學科深化行動。按照基礎研究、工程技術、人文社會科學人才培養的不同規律和需求標準,完善多元評價體系和常態化監測系統,逐步淡化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身份色彩,選擇具有鮮明特色和綜合優勢的建設高校賦予一定建設自主權,探索分類特色發展模式。開展教育部與各省(區、市)新一輪『雙一流』重點共建,加大統籌協調,支持各高校『雙一流』建設。」

值得關注的是,要點中提到「逐步淡化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身份色彩」,這在中國教育部近年來的年度工作要點中為首次出現。

有分析者說,這可能成為「雙一流」建設未來發展過程的一個重要風向標。

據官方介紹,「雙一流」即為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是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後的又一國家戰略。」

在中國官方的願景中,該高等教育戰略將「有利於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柱。」

「雙一流」於2017年1月正式印發實施辦法,同年9月,中國教育部等多部門聯合發布「雙一流」首批名單,其中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42所,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95所。

2019年11月,教育部公告已將「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點建設項目統籌為「雙一流」建設,表明「雙一流」成為中國最高級別的高等教育發展戰略。

「雙一流」建設是中國最新的高等教育發展戰略。(新華社)

儘管已成為中國在教育領域的頂層設計之一,不過自施行5年以來,「雙一流」遭遇到不少非議。

如在「雙一流」推出之初,即有質疑聲音稱這是高等教育行政主導下的「換湯不換藥」,與此前的「211工程」和「985工程」並無顯著不同,對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意義有限。

另外一些爭議點則聚焦在「雙一流」缺乏透明的評價體系。雖然「雙一流」有相關的遴選認定程序,如「綜合考慮有關第三方評價的權威性、影響力及高校認可度」、「統籌考慮國家戰略、行業區域急需、不可替代性等因素」、「把牢政治關、堅持綜合評價和內涵發展導向」等,但有評論指缺少具體的數據公示,令「雙一流」評選變得更為「語焉不詳」,更「行政化」、「意志化」了。

更被外界議論的是,因能否進入「雙一流」名單關係到具體高校乃至相關省市的直接利益,在事實操作層面,不少高校忽略了「雙一流」戰略中真正重要的「建設」二字,而聚焦於擠進名單以「要資源」「要利益」。某種程度上,一些大學的建設心態因此產生扭曲,完全拋棄差異化、特色化發展,反而損害了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

這可能也正是中國教育部此次強調「逐步淡化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身份色彩」的重要原因之一。實際上,官方在擬定「雙一流」建設機制過程中,早就注意到「高校數人頭、拼硬件、鋪攤子等惡性競爭、短期行為」,但在行政主導的激勵機制下,此類「惡性競爭、短期行為」必會反覆出現。

值得關注的一點是,「雙一流」名單評選為5年一次,2017年的首批名單出爐至今正好度過5年時間。接下來,中國教育部是否仍將繼續推出第二批名單,又將如何切實體現「逐步淡化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身份色彩」,外界應持續予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