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獨花式「正名」一場空 反成「一中」最佳代言人

撰文:伍逸豪
出版:更新:

台灣沉寂多時的「華航正名」風波,近日出現新進展。華航貨機「CARGO」字樣悄然「下架」台灣圖案,引進新機已恢復原始塗裝,相較於兩年前民進黨政府要求華航機身加強台灣識別的政策,可說是「髮夾彎」。台行政院長蘇貞昌4月8日對此坦言「飛得出去很重要」,台交通部長王國材4月12日也表示,華航後續塗裝將朝兼顧「可以飛得出去」與「避免跟中國大陸混淆在一起」的方向持續進行。

這場折騰兩年的「華航正名」風波,起源於2020年新冠(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之初,台灣透過華航班機運送援外口罩,但由於機身上華航英文名稱「CHINA AIRLINES」字樣,台灣部分政治人物與民眾認為有可能致使國際友人誤認為來自「中國」,令台灣美意打水漂。一波「台灣正名」運動從而醖釀發動,不只主張華航改名,連帶要求台灣的「中央研究院」(Academia Sinica)、「中華職棒」(Chine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League)、「中華民國護照」等均應在外文名稱上「去中國」。

在當時台灣社會整體「反中」氛圍下,蘇貞昌隨即登高一呼,稱因為華航機身上標誌的「China」,使得台灣吃很多虧,因此要求台交通部告知華航,往後運送物資時,機身上要有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以及「Taiwan Can Help」字樣;他還批評華航「不要湊熱鬧」,藉機宣傳自己。蘇貞昌說,之後華航應儘速在機身或其他部分增加多一點台灣的標誌,把台灣弄得很大,「讓全世界知道台灣跟中國是不一樣」。

時任台交長林佳龍對此亦表支持,但隨後又低調錶示需尊重股東與台灣人民看法。在野的國民黨認為林佳龍不可能做得到,還製作了一個「林佳龍承諾華航改名計時器」,稱已註冊taiwanairlines.tw網域,如果林佳龍真的改名成功,他們立刻送上網域,讓台灣的翅膀飛出去。2020年7月22日,台立法院臨時會以64:0通過民進黨團所提公決案,要求行政部門研擬華航與護照提升「台灣」辨識度的具體做法。

為了給這一波「台灣正名」浪潮有所交代,台灣官方於2020年9月2日宣佈更改護照封面設計,將「Taiwan」英文字樣加粗放大,原有的「Republic of China」則變成較小的字樣,僅作為圍繞點綴。而華航也在各方壓力下,該年底引進首架B777F貨機時,將機身「CHINA AIRLINES」縮小且改置於機尾,同時將「CARGO」字樣的「C」字中放入台灣地圖樣式。

經過兩年之後,據台媒《聯合報》報道,華航三架「大C包台灣」塗裝的B777F貨機(航機編號B-18771、B-18772、B-18773),根本無法飛進中國大陸和香港。為了擴充貨機機隊,華航今(2022)年與明(2023)年將再引進三架B777F貨機,其中一架航機編號B-18775的新機已經抵台,然機身上「CARGO」中的「C」字已無台灣地圖樣式,恢復原來的標準塗裝。《聯合報》稱,代表該架貨機正式營運後,將可派遣飛往中國大陸與香港,機隊調度更靈活。

事實上,在疫情衝擊全球航空產業的情況下,華航表現相當亮眼,今年3月營收月增15.2%、年增18%,貨運收入登上新台幣百億元;2021年全年貨運收入更是破千億元,創下華航成立62年來最佳紀錄。就算目前上海疫情嚴峻、中國大陸自3月起陸續執行區域封控管制,但中國大陸整體航空貨運價格仍維持水平,3月份大陸出口貨量及營收均較去年同期明顯成長。由此顯見,貨運機隊是華航的「金雞母」,能否飛入中國大陸亦是攸關營收關鍵。

除此之外,華航改名一事更是涉及航權問題與國際法理現實,包括航權合約恐需要重新談判,以及隸屬於聯合國的國際民航組織(ICAO)之註冊。ICAO認定的航空器註冊編號,台灣與大陸航空公司共用代表中國的「B」首碼,同樣受到聯合國體系「一中」框架的規範。此外,華航「台灣塗裝」飛不出去早有前例,2003年陳水扁執政時期,推出首架彩繪機,做法也是把「CHINA AIRLINES」縮小,並在機身塗上偌大的「TAIWAN」字樣;結果最後的命運是,首航日本前一天被臨時取消,也被加拿大駁回航線申請,只好拖回機棚恢復為原塗裝。

對民進黨政府來說,「正名」鬧劇最後落得一場空,只要推給「中共打壓」便可輕鬆卸責。但台獨主張者處心積慮要褪除內在於台灣的「中國」元素,最後依舊不敵兩岸「一中」的事實與現實。護照和華航名稱的「China」縮得再小,但不可能完全去除,而華航台灣塗裝還得「校正回歸」,就像阿扁的那句名言「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又如台獨派再發起公投連署,力推2024年巴黎奧運「台灣正名」,結果台灣中選會不敢背書,直接認定「現行公投法並未承認或接受諮詢性公投」,宣示該正名公投只有「諮詢」效果,並無強制力。台獨多年來各種花式「正名」,欲與「中國」脱鈎,非但一事無成,還成了「一中」最佳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