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消費撐起中國下滑經濟 《日經新聞》:此模式暗藏瓦解風險

撰文:李俊杰
出版:更新:

在中國,共享單車、送餐服務等利用互聯網的新服務正快速增長,但在繁榮的網絡消費社會的背後,起到支撐作用的依然是人力。
至今低廉的勞動力成本開始上升,中國的網絡消費社會似乎也暗藏着瓦解的風險。

姜延彬月入可達7000元。(日經中文網圖片)

據《日經新聞》報道,在遼寧大連當「餓了麼」送餐員的姜延彬稱,月入可達7000元,超過大連的大學畢業生就職後的平均水平(約5000元),對於僅有中學教育程度的姜延彬來說,可算是相當不錯的收入。據說,姜延彬以前在大連從事送貨的工作,但當時3000元的月收入顯得捉襟見肘。  

《日經新聞》指出,中國借助廉價的勞動力,發展成為世界工廠,但隨着經濟增長的放緩,製造業主導的經濟增長變得舉步維艱,鋼鐵的過剩產能等消極的方面也日趨顯現。

在此背景下,政府瞄準的是,以個體消費拉動經濟,其中基於智能手機普及化、網絡結算不斷擴大,網絡振興舉措發揮了作用。類似送餐APP等服務不斷發展,再加日益壯大的中產階層,使得網絡消費社會逐漸在中國形成。相關市場則在迅速擴大,從2017年的增速來看,預計共享單車達到逾8倍,而送餐服務增長8成。

隨之而來的弊病是,像姜延彬這一類勞動人口之工資不斷膨脹。《日經新聞》認為,大城市出身者對於在室外工作往往敬而遠之,使速遞、送餐等工作空缺要外地人補充。企業需求勞動人口,於是借助高額工資和豐厚的福利待遇來吸引人。

富士康部份工廠已經可用機械取代人手,早前有報道指昆山工廠因此大裁員6萬人。(路透社)

《日經新聞》記者稱,「在我實際採訪小姜(姜延彬)等5人之後發現,月收入與前一個工作相比都達到2至4倍,過半數在從事現在的工作1年後,收入增長了5成左右。」

在中國,運輸建設及網絡依然遲緩,但是由於推進了網絡振興政策,形成了以廉價勞動力加以彌補的結構。然而,這種勞動力的月薪如今已超過了大學畢業生從事工作的月收入,而且增長速度也在持續加快。

在業務增長期間一般很難暴露問題,但如果增長一旦放緩,就將迅速擠壓企業的盈利,這一點不言而喻。據「餓了麼」等表示,由於需求正持續增加,因此工資的上漲尚沒有構成問題。不過,照此下去,在不遠的將來,網絡消費社會也有可能出現與製造業相同的現象。

中國社會似乎正面臨一個課題,那就是如何給小姜這樣的、支撐中國社會的人們提供一個能持續從事某項工作的環境或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