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研新成果「粘沙成土」可令沙漠變綠洲 掀國內科學界爭議

撰文:吳梓楓
出版:更新:

中國一直飽受沙漠化的問題困擾,重慶交通大學力學教授易志堅的團隊經多年試驗,近日研發出一種可讓沙漠變成土壤的黏合劑,並將這發現成功運用到「沙漠土壤化」的生態恢復技術中,該成果亦已在中國科學院刊物《中國科學》和中國工程院院刊《工程》上發表。
不過,這個「點沙成土」的科研成果卻掀起國內科學界的爭議,有學者對部份內媒指該科研成果可「讓沙漠變綠洲」抱有疑問。

中國一直飽受沙漠化的問題困擾。(視覺中國)
+2

黏合劑混水放沙中變泥土

據公開資料顯示,易志堅的團隊自2009年起成功從整植物中提取一種纖維黏合劑,只要把該黏合劑放進沙中,再添加適量的水份,就可讓沙變成擁有約束屬性和孔隙結構,保證了這些「沙變土」具有存儲水分、養分和空氣的功能,同時能夠滋生微生物。

據悉,易志堅團隊2016年曾在內蒙古烏蘭布和生態沙產業示範區租下25畝沙漠進行試驗,最終成功將試驗的沙漠變成綠洲。烏蘭布和生態沙產業示範區今年再出讓14000畝沙漠予他們用作試驗,目前已讓其中的4000畝沙漠變成了綠洲。

成果掀起國內科學界爭議

不過易志堅團隊的這個科研成果卻引起國內科學界爭議,據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月球與行星地質研究專家鄭永春評論指,沙漠缺乏的是水,而不是土壤,只要在沙漠加入水份,「其他甚麽都不用加就一定會長出作物」。因此,研發者在沙中加入纖維、有機質及水份等是一定能夠長出作物,這並不稀奇。

而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甘肅省風沙災害防治研究工程中心主任屈建軍也持類似看法,他指出沙漠也是一種土壤,沙漠缺的是水,而不是土。有水就有綠洲,無水就是沙漠。只要有水,以現代微灌(滴灌、微噴灌、湧泉灌)技術為核心的沙漠農業技術,可以使沙漠馬上成為優質高產農田。

然而,中科院一位從事荒漠化防治的專家則認為,易志堅團隊研發的纖維黏合劑加到沙中,並加水攪拌後,的確改變了沙質的力學特徵,使它們具有固體性和流變性。據此推斷,該研究在沙漠保水防滲和抗風蝕方面具有積極作用。但他亦強調如傳媒把這個科研成果描述成「將沙漠變良田」,則只能算是炒作而已。

易志堅的團隊目前已在內蒙古烏蘭布和生態沙產業示範區,讓其中的4000畝沙漠變成了綠洲。(央視截圖)

認同對治沙領域作有益探索 但「讓沙漠變綠洲」純為炒作

此外,屈建軍亦向內媒提供一份《力學治沙專家座談會專家意見》指,十多名專家今年1月曾召開座談會,就易志堅團隊的這個科研成果的科學性和可行性進行過一番質疑和討論,他們認為「該研究是治沙領域的有益探索,為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一種新材料」。屈建軍強調,這項科研成果雖不是「偽科學」,但也並非如傳媒報道般可「讓沙漠變綠洲」,他又指與會的專家均一致認為該研究尚處於初步階段,需要開展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對於國內科學界的爭議,易志堅向內媒表示不想再解釋,並指「一些媒體為了博眼球有些誇大,我們現在也不想回應甚麽,明年我們的試驗會繼續,還是讓科學事實和原理來說話吧!」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