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良渚古城遺址正式申遺 見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

撰文:吳梓楓
出版:更新: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今日(26日)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為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

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良渚遺址自1936年被發現。(網上圖片)
+4

申遺範圍包括良渚古城、瑤山遺址及11條水壩

據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副主任蔣衛東介紹,良渚古城遺址符合《實施<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操作指南》中確定的世界遺產標準第3條和第4條,具有較高的完整性、真實性,保護管理整體狀況良好,具備申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資格。當中,世界遺產標準中的第3條是指「見證價值」,良渚古城則見證了中國5000年文明史;至於第4條所指的「典範價值」,良渚古城作為早期的區域性國家在規劃和布局上都具有很高的典範價值。

這次申報的申遺範圍亦明確了將良渚古城、瑤山遺址及11條水壩作為遺址申遺範圍,當中光是申遺文本就有15本。而這些文本將被送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再交由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評估,經過三輪審查評估後,最終申遺結果將於2019年6月底或7月初舉行的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上正式宣布。

瑤山遺址亦包括在此次申報的申遺範圍內。(網上圖片)

古城遺址於2007年發現

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良渚遺址自1936年被發現,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特徵提供了最完整、最重要的考古學物證。當中,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年在浙江任職時,已先後兩次到良渚調研,當時他曾表示:「良渚是實證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的聖地」。

至於位於良渚遺址當中的良渚古城遺址則於2007年被發現,而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壩遺址亦於其後陸續出土。而這座起源至公元前3300年至2300年的古城亦被視為中國長江下遊環太湖地區的一個區域性早期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所在,它以規模宏大的古城、功能複雜的水利系統、分等級墓地(含祭壇)等一系列相關遺址,以及具有信仰與制度象徵的系列玉器,揭示了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在長江下遊環太湖地區曾經存在過一個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的、出現明顯社會分化和具有統一信仰的區域性國家。考古學家還發現,良渚先民在大約距今5000年前就開始使用文字,這些刻畫符號將中國的文字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亦為中華五千年文明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部「學習小組」微信公眾號/杭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