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美國貨幣政策導致貿易逆差擴大 對華實施關稅無補於事

撰文:李俊杰
出版:更新:

近期中美貿易屢見摩擦,美方將中美貿易不平衡視為重要原因。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昨日(29日)指出,美國貿易逆差擴大的根源在美國,美國如果要把貿易戰作為真實的政策,就是在自毀前程。

林毅夫稱,美國如果要把貿易戰作為真實的政策,就是在自毀前程。(美聯社)

林毅夫昨日出席圓桌論壇暨「中美二軌經濟對話」時表示,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對世界的貿易逆差開始逐步擴大;1985年起中國也出現6000萬美元對美貿易順差,至2016年已增加至3470億美元。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佔美國對外貿易總逆差的比重則從0.3%上升到44%。

【美國貿易逆差是自己一手造成】

「美國貿易逆差是其自身的貨幣政策等一系列因素造成的。」林毅夫認為,這些因素包括作為國際主要儲備貨幣的美元與黃金脫鉤後貨幣供應增加、金融自由化、美國政府財政赤字等。美國的貨幣政策不僅推動了美國房地產和股市泡沫,也支撐了美國消費急劇增加,大眾普遍超前消費,美國國內需求大於供給,必然導致需要大量從國外進口產品。

林毅夫認為,東亞地區和美國基本是互補的,美國收入水平高,產業多為資本密集型產業,東亞生產的則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相對美國有比較優勢,為美國提供大量消費品。

過去中美不時發生貿易糾紛,2012年美對華光伏裁定徵收反傾銷稅。﹙視覺中國﹚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隨着先進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勞動力價格的提高,東亞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日本、亞洲四小龍和中國間逐漸轉移。目前,中國向美國出口的產品,大部分是中國從日本、亞洲四小龍進口的資本密集型中間品加工組裝後再出口。從國際產業鏈分工來看,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中,相當大一部分是其他東亞國家和地區對美貿易順差的反映。

「當前中美貿易不平衡,是比較優勢和全球貿易作用下的必然結果。」 林毅夫稱,整個東亞地區對美國貿易逆差的比重是在下降的,而且隨着中國勞動力價格上升,這些產業正在向工資水平低的東南亞地區轉移,未來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也將會減少。

【美方實施關稅或會損害本土消費者利益】

美國特朗普政府本月22日推出15年未用過的貿易條款,對大陽能產品及大型洗衣機徵收保護關稅,最高稅率分別為30%和50%。特朗普在選舉中亦曾提出對來自中國的產品收取45%的關稅,林毅夫則認為,即使收取重稅,勞動密集型生活必需品的生產回流美國的可能性也較低,結果或造成美國進口高關稅消費品等後果,損害美國消費者的利益。

儘管近期中美貿易摩擦有升溫之勢,林毅夫認為,美國部分官員更多是出於政治需要,但真正採取措施時,很可能對進口量小的個別產品實施關稅政策。

談到中國的應對方法時,林毅夫稱,中國不必過度反應,如果美國對中國施以太多關稅政策,中國也可以象徵性地做一些動作,「中國從美國進口的產品主要是大豆、玉米、計算機芯片(電腦晶片)等,而美國要從中國進口幾萬項產品,美國受到的傷害更大」。他強調,對於中國全面深化改革本來就需要改的地方,應順勢推動。

據悉,圓桌論壇暨「中美二軌經濟對話」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和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共同組織。「二軌中美經濟對話」旨在為官方的經濟戰略對話以及政府決策提供支持,至今已經進行逾8年。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向松祚等專家參與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