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花蓮地震救援蔡英文拒陸而迎日 災難中的兩岸政治尷尬

撰文:張虓
出版:更新:

台灣花蓮6日晚發生6級地震,造成多人死傷,多座建築物倒塌。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7日即與花蓮縣長傅崐萁緊急通電,表示願意派遣救援隊赴台支援,但陸委會當日回應指,台灣救災專業人力及器械等救援力量仍然充足,目前尚無需外界援助。但轉日便接受了日本政府派遣的專業救援隊參與地震救援。
災難面前的政治考量凸顯了目前兩岸關係的尷尬所在。

「目前我們有足夠的人力和設備來支持救援行動。……我們非常感謝他們(大陸)的提議,但到目前為止並不需要他們的幫助。」
台灣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言人邱垂正
蔡英文政府婉拒大陸方面的救援提議。(中央社)

蔡英文政府婉拒大陸方面的救援提議可以說自有其考量,因為當日早上國台辦主任張志軍直接與花蓮縣長傅崐萁打的一通電話可謂頗有心思,張志軍這個並不拘泥兩岸傳統「默契」的動作,一方面是越過了海協會與海基會的傳統聯繫渠道,直接與台灣官員溝通;另一方面,電話沒有聯繫台灣中央官員,而是直達地方,這想必令蔡英文政府頗有「被架空」的尷尬。

花蓮地震目前救援行動仍在進行中。(美聯社)

作為台灣總統的蔡英文,無論是基於國內安全、意識形態考量還是執政黨對台灣地方的「面子」問題、抑或是急需救災成績挽救民望,蔡英文方面的婉拒似乎也在意料之中。蔡英文政府的考量在於,大陸會藉此機會釋放對台善意的同時,必然會施展其統戰影響力,拉攏人心。另一方面大陸的宣傳機器也必然高速運轉,令蔡英文政府在大陸輿論中顏面有失。

確實,與1999年台灣死亡2735人的大地震相比,這次花蓮的地震強度就台灣自身救災能力而言是並無壓力可言的,然而這一婉拒卻會令蔡英文擔上「政治先於救災」的非議,同時主動放棄了一次兩岸因「九二共識」關係惡化以來的破冰機會。

當被《南華早報》問及這是否是錯過了與北京打破僵局的機會時,邱垂正說:「這是一場自然災害,救援是人道主義行為,不應該把這當作政治聯繫的橋梁。」該委員會後來發表聲明說,救援工作不需要任何外部幫助。

不過令外界費解的是,就在拒絕大陸救援隊的第二天,台灣方面在2月8日卻又接受了日本7名地震救災專家的技術支援。蔡英文本人更與日本首相安倍在Twitter上熱絡互動,安倍親手書寫中文「台灣加油」並附上慰問;蔡英文則回應稱「危難時時提供援助的是真正的朋友,在此時的人道救援體現了台日雙方的友誼與價值,今天日本7名專家會來台,希望能救出更多受難者。」

雖然台灣在日本311大地震期間援助甚多,日方基於「有恩必報」的心理投桃報李也是應有之義。然而台灣方面的這種面對大陸和日本迥異的姿態對比,仍然令外界感到費解。在目前的地緣政治環境下,台灣方面的外交事務至少應當與周邊各方保持平衡溝通和靈活彈性。

日本7人小組2月8日下午抵達花蓮。(中央社)

一方面,蔡英文無法在處理外來救援問題上「一碗水端平」,拒大陸於千里之外卻快速接受日本救援,必然難逃將救援問題政治化的批評。

另一方面大陸主動展示姿態,提出馳援台灣,若蔡英文放下心結大方接受,也算給2018年兩岸良性互動創造契機。然而陸委會的婉拒卻令兩岸再失善意溝通機會,M503航線紛擾猶在,春節在即問題依然凍結,2018年兩岸關係前景如何?或許正如本月初在北京召開的對台工作會議所釋出的信號那樣:暖的將更暖,冷的將更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