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掠影】方家胡同——清理胡同運動中民與商的矛盾縮影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北京市的老胡同群和四合院作為文化遺產,其保育備受關注。近些年,關於保育胡同的官方行動層出不窮,去年北京市政府再次出台強力新規,要求整治不符原本建築風貌、商戶私自「開牆打洞」的胡同。
在記者採訪中發現,清理胡同獲得居民的稱讚,但政策實施過程中的簡單粗暴,及政策不穩定,令商戶怨聲載道。

方家胡同位於安定門,毗鄰雍和宮、國子監,極具文化氣息。(夏大朋攝)

 治理後的胡同整潔清爽

安定門方家胡同,毗鄰雍和宮、國子監,著名文學家老舍曾在這裡居住,方家胡同又被稱為北京東二環「文脈」。這裡曾經是網紅街,因為胡同內的46號院有「北京市區的798」的美稱,聚集了劇場、文化中心、電影餐廳和藝術咖啡館,不少遊客進行「文藝朝聖」。

方家胡同去年四月就完成了整治清理。如今步入胡同,入眼是整齊劃一的青灰色的牆面和仿古的青瓦房檐,一眼便知是新近粉刷的。胡同中人流不多,不見網絡流傳的遊記中描述的人群和繁華景象。甚至建起一個「養老驛站」,工作人員介紹原來這裡就是一間酒吧,被拆了以後,當作周邊社區長者的活動中心。

方家胡同內,原本一間酒吧,被改造為「養老驛站」。(夏大朋攝)

胡同頭有位阿伯對記者說:「你看這多乾淨,以前亂糟糟的,又是酒吧又是披薩店」,當問到是否支持清理胡同,阿伯大聲地笑著說:「當然支持!」

 方家胡同「市內文創區」褪色

不過方家胡同46號院裡的人,顯然和阿伯看法不一致。46號院原是中國機床廠廠址,21世紀初被閒置。2008年,這裡開始被一些文藝工作者看中,並自發活化成文創區。2011年發布的《安定門街道區域發展戰略規劃》,更明確指出要以方家胡同46號為基點輻射周邊,促進藝術與市井生活融合,「打造胡同裏的文化藝術群落和創意休閒港灣。」但如今的46號院,門面已與其他四合院無異。

方家胡同46號院,2008年起被活化為文創區,聚集了劇場、文化中心、電影餐廳和藝術咖啡館。(夏大朋攝)

阿泰(化名)是院內一間咖啡店的老闆,已經入駐六年了。他的咖啡店以往經常舉行讀書會、放映會,還會請來藝術家做講座。

他回憶道,現在店內是一面牆的地方,去年4月前是兩個落地窗和咖啡店的大門,當時落地窗外還會擺著小桌子和椅子,總有客人喜歡在室外談天說地。現在門窗全部被封起來,客人需要先進院門,才能找到他的咖啡店的入口,客流量減少是無法避免的。

 商戶抱怨政策不穩定

阿泰(化名)是方家胡同46號院內一間咖啡店的老闆。(夏大朋攝)

阿泰還指出,這次胡同清理的實施過程太過粗糙,接收到通知,就要在幾日之內完成政府要求的整改。中間雖有負責規劃的公司徵求改造意見,但並無採納,最終改造的結果似乎與沒有徵求意見過一樣——每條胡同的整改結果都是一樣的,青瓦青牆,整齊得像是實驗室。

阿泰認同胡同需要保育,破舊的牆角需要修葺,但修葺之後是否就不應有人煙市井氣息的存在?為何不能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的改造,令每條胡同具有多樣性?這是他不解並質疑的重點。

另一方面,他也在抱怨2011年政府還在扶持文藝改造計劃,現如今就被整治改造,「一朝天子一朝臣」,政策改變,令他們這些追求穩定的商戶受到很大衝擊。

方家胡同的矛盾,顯示城市化發展過程中,政府對老城區保育和活化的定位,欠缺長遠、穩定的考量,行政手段亦欠智慧,才會造成整改後反應兩極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