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季風計劃」 與「一帶一路」抗衡或銜接?

撰文:鄭子健
出版:更新:

印度洋夠不夠廣闊,同時容得下中國龍和印度象?自中國提出途經印度洋的「一帶一路」計劃以來,大概不只是印度洋周邊國家在尋找答案,區外各國特別是日本和美國,都在密切緊盯中印關係的發展。在印度國內,不少專家也在熱議,印度應否支持「一帶一路」,還是加緊另起爐灶,推動莫迪政府所提出的「季風計劃」倡議。到底結局會是中印一山不能藏二虎,還是和衷共濟「龍」「象」相得?

印度總理莫迪去年訪華,還到了西安觀賞兵馬俑。印度擁有航空母艦,一向視印度洋為其勢力範圍。(Getty Images)

儘管在全球舞台上,印度綜合國力仍遠遜於美中,但在過去逾半個世紀以來,由南亞至印度洋,印度都在區內扮演龍頭領袖。以印度次大陸為中心,向南擴展至印度洋東西海域,向北深入中亞,構成新德里戰略計算中的勢力範圍。印度海軍定位不只是近岸巡邏,還配備有兩組航空母艦戰鬥群。該國亦於孟加拉灣布萊爾港設有海軍基地,並於塞舌爾、馬達加斯加和毛里裘斯設置監聽站。

一帶一路惹印度猜疑

印度國內不少輿論都以中國為「假想敵」,希望未來國家勢力羽翼漸豐,能在國際舞台與中國一較高下。然而印度象尚待突圍而出,中國龍卻率先拋出「一帶一路」計劃,推動沿線各國共榮發展。在印度民族主義者看來,一帶一路是北京銳意於印度洋及南亞拓展勢力、建立據點的大戰略,中方口裏說的雖是促進經貿人文交流,實際卻是插足印度洋這個「印度後院」,收窄印度戰略空間。

十多年前,美國國防部報告首度提出「珍珠鏈策略」的概念,質疑中國於印度洋各港口落子布局,串連為一條橫亙印度洋的「珍珠鏈」,緊扼新德里的海上戰略咽喉,包圍印度次大陸。不少印度人都頗為相信這套中國威脅論,而一帶一路的主張,正好加深了印度這方面的猜疑。

印度近年的一些舉措,似乎就頗有抗衡中國影響力的意味。當中最惹注目的,就是莫迪政府拋出的「印度版一帶一路」——「季風計劃」(Project Mausam),盼以印度為中心,促進印度洋地區內的經貿交流整合。季風計劃於2014年6月提出,是莫迪政府迄今最重大的外交政策倡議,其概念源自歷史上印度作為印度洋地區貿易重心的角色。每年不同時間,印度洋都會吹起方向不同的季候風,上千年來,水手和商人就是乘季候風之便,穿梭來往印度洋,他們往往是從印度洋邊緣某處沿岸地區,諸如今時今日的東非和印尼,「順風」航行到印度並在當地逗留數月,等待另一場季候風將他們送返祖家,又或前往下一站。正是這樣的季候風之旅,促成了區內不同族群之間的商貿和文化交流,伊斯蘭由阿拉伯半島傳到印尼,據稱就是因此而來。

印度擁有航空母艦,一向視印度洋為其勢力範圍。(Getty Images)

季風計劃 建構印度洋世界

印度希望在印度洋扮演主導戰略角色,季風計劃正是印度海洋戰略的一部分。季風計劃的目標,就是讓印度重建與古代貿易夥伴的關係,從而重建出一個「印度洋世界」,這個印度洋世界西起東非,沿阿拉伯半島和伊朗,伸延到南亞斯里蘭卡和東南亞。

季風計劃除了包括貿易層面,也涉及安全層面,例如印度方面的其中一項構思,就是研究大力發展遠離印度大陸的安達曼尼科巴群島 (Andaman and Nicobar Islands)。安達曼尼科巴群島鄰近馬六甲海峽和泰國,位置極為戰略,進可攻退可守。印度在當地大興土木發展經貿和軍事設施,確有可能觸動中國的神經。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政治學系講師陳菲指出,印度「季風計劃」雖然至今詳情細節仍然欠奉,但目標清晰,乃為建立「以印度為主導的地區合作新平台」,內容由推廣史上印度與周邊各國的「海上航路與文化景觀」,延伸至促進經貿往來和共同開發海洋資源。一如中國意欲復興「海上絲綢之路」,印度亦極力重啟以本國為中心的「香料之路」與「棉布之路」,兩國對抗博弈的形勢十分明顯。

印度乏基建 專家倡合作

他指出,有聲音主張印度應拋出一套自己的策略去抗衡,季風計劃顯然就是這樣的一套方案;然而也有論者認為,論資源財力,印度比不過中國,所以印度應當支持「一帶一路」部分的構思,因為相關計劃有助地區整合和基建建設。

他直言,比起中國在過去25年已建立起龐大基建產能,甚至出現產能過剩需要向外輸出的情況,印度在未來廿年恐怕都須要以搞好自身的基建為先。拋出印度自己一套的國際發展倡議,對新德里政府無疑相當吸引,但「真正明智的,是將某些一帶一路計劃,融入我們自身的計劃之中,是以(印度伊朗合作的)恰赫巴合爾港,跟(中國巴基斯坦合作的)瓜達爾港,可以是互為補足而不是相互競爭的關係。這將有助建立起一套高度整合的亞洲新興經濟體基建」。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