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看中國經濟:兩條腿走路穩步前進 唯須防四大暗坑

撰文:鄭子健
出版:更新:
統計局:2015年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穩中有好」。(路透社)

中國一個噴嚏,全球經濟都感冒。香港毗鄰此崛興經濟大國,一脈相連,自然受其盛衰影響。可我們對於中國經濟走向,往往有「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之感,甚至如墜五里霧,連輪廓也摸不清。

 

今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去年經濟數據,總算是盞指路燭火,稍為指示中國經濟前進方向。

 

最引人注目的當然是總體GDP增長,為6.9%,符合預期,不過不失,仍屬中高速增長。雖然「保7」目標不復存在,但過去兩年來,政府已三番四次強調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減速調整理所當然,市場實際亦做好心理準備,消化相關消息。

 

服務業佔GDP比重過半

 

單就統計數據而言,中國經濟雖踏上轉型險徑,但仍能保持「兩條腿走路」,走得穩而有序。

 

一條腿為經濟結構改革,由依賴工業改為以服務業為支柱。按統計所示,服務業按年上升2.4%,佔GDP比重達50.5%。於發達國家,服務業比重一般可達60-70%,故此相較之下,中國服務業仍有可觀增長空間,只差在公私資本能否開拓發掘。

 

當中國動用經濟結構改革這條腿,既走向服務業新經濟,又甩掉對投資上癮的舊經濟。如數據所示,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雖仍超過10%,但相比去年則下跌近3個百分點,顯著減速。於房地產此投資大項,新開工面積下降約14%,土地購置面積更大跌逾30%,反映內地樓市庫存積壓嚴重,供大於求。

 

投資下滑,樓市不景,難免於未來一兩年,拖累上下游產業及就業,但此亦證明舊經濟已無以為繼,中國改革需要新動力。此新動力又確有跡可尋。雖則經濟放緩,但居民可支配收入仍錄得7.4%增長,穩步上揚,將來如成功積累此龐大消費力,足以支撐內需市場,完成服務業轉型。

 

另一條腿則為產業升級。中國出口素以低端代工為主,可如今此等企業遇上全球市場飽和,陷於產能過剩的困局。由五金鋼鐵到電子零件,產品價格普遍下挫,企業浮游於一片紅海,營運情況嚴峻。此見於去年中國出口總額下降1.8%,進口總額則下降13.2%,顯示工廠生產增長減速以至收縮。海外買家吞不下新訂單,中國廠家相應減少買料入貨。


中國政府有兩手準備,一邊是推動國企改革,淘汰落後產能,順道為市場經濟拆牆鬆綁,理順社會資源分配;另一邊是執行藍海策略,培育高端產業,開發新市場,如去年政府便公布半導體產業發展計劃,協助企業引進外國資金技術,並提供政策優惠及補貼。就數據而言,起步尚算不錯,高技術產業增加值上升10.2%,比整體工業快4.1個百分點,佔整體工業比重則僅超過10%,可見潛力巨大,未來仍可望茁壯成長。

高新技術佔工業產值的比重持續上升。(美聯社)

穩中有進,穩中有好

 

中國統計局以「穩中有進,穩中有好」形容去年經濟表現,大致屬公論。可先不計較數據「水份」,於未來一兩年,兩條腿要繼續走得又穩又好,須慎防四大暗坑。

 

一,中國總體債務佔GDP比例高逾160%,處理稍一不慎或會觸發金融風暴,政府須想辦法拆除此計時炸彈,特別是政策牛市這一招已不管用;二,高端產業確實增長可觀,但這股創科熱無法靠自身競爭力保溫,所耗柴火多源於政策優惠及金融貸款,一旦燃料斷絕便會化為灰燼。政府需汲取昔日教訓,控制好培育火候,切忌盲目堆柴搶火,浪費之餘又徒生危險。

 

三,中國去年物價水平增幅疲弱,只得1.4%,工業出廠價跌幅擴大,通縮陰影揮之不去,潛在消費及投資者紛紛退卻,央行亟需保持寬鬆貨幣政策,引導市場預期,以免跌入惡性循環;四,中國經濟改革旨在「騰籠換鳥」,以服務業取替製造業,但舊經濟仍為就業及工資增長主體,滋養消費內需,調整力度過猛的話,或會動搖新經濟基礎,質變為「殺鳥取籠」,故此政府需小心掌握步伐進退之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