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地方政府盲追土地指標 全國亂建新城可容納34億人 

撰文:黃俊傑
出版:更新:
杭州天都城曾引來法媒報道--「一座能容納10萬人的城市,目前只有不到2000個人住。城市中有艾菲爾鐵塔、凱旋門、巴黎的建築……這就是中國人複製的巴黎城。」(forgetfoo)

《新華社》最近發表一篇調查評論文章,指出在中國所謂經濟「新常態」、「供給則改革」與「去產能/庫存」等環環相扣的大背景下,一些中小城鎮反而因為大城市有限制人口之勢,紛紛提出2020年、2030年人口倍增的目標。國務院有關部門數據顯示,截至本年5月,全國縣以上的新城新區超過3500個,規劃人口達34億——讀者沒看錯,是34億。這些規劃能容納全世界近一半人口的新城,誰來住?有專家認為,這種「規劃人口的激進擴張,背後是地方政府對土地指標的狂熱追求。」不得不察也。

據近期出版的《國家新型城鎮化報告2015》顯示,中國農民工流向地市級以上的佔70%以上,流向小城鎮的不到10%。如何落實人口規劃?西部、西南部幾個地市規劃部門負責人表示,「我們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搶人」。除了進城農村轉移人口,一些城市也把人口引進目標聚焦在區域和城市間人口流動上。

中國區域科學研究會理事長、南開大學教授郝壽義等專家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城市人口規模差別化調控的信號已經明確,特大城市嚴控人口規模,中小城市加快放開落戶制度。隨着特大城市人口「溢出」,對小城鎮、小城市來說,可能會迎來承接一部分大城市轉移人口的利好。

然而,現實中擔當集聚人口重任的中小城市卻面臨尷尬。近期出版的《國家新型城鎮化報告2015》顯示,中國農民工流向地市級以上的佔70%以上,流向小城鎮的不到10%。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教授許學強認為,隨著特大城市控制人口規模以及經濟發達地區產業轉型升級,人口出現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流動的跡象,但要搶人,需要硬實力,很多中小城鎮城鎮化和產業化脫節,沒有產業就沒有就業,再加上公共服務供給不足,造成中小城鎮仍在「失血」。「首先要明確人來了能做什麼,而不是簡單把人忽悠到城裏買房,當做去庫存的接盤俠。」許學強說。

內蒙鄂爾多斯是中國著名「鬼城」。與國內多數城市相比,它其實不算大,人口規模其實只得100萬,但居民曾經少到2萬,98%空置;鄂爾多斯(Ordos)本義為「諸多宮殿」,然而現在倒是「空殿」。(BBC)

將進一步增加商品房庫存

「規劃人口的激進擴張,背後是地方政府對土地指標的狂熱追求。」華南城市規劃學會會長、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胡剛表示,每多一個人進入城鎮化序列,與此對應的人均建設用地指標就多。例如,按照目前人均城市建設用地100平方米計算,20萬人口和40萬人口的土地指標差別很大,潛在的土地出讓收益就多,根由還是土地財政在作怪。

最新公布的《國土資源十三五規劃綱要》顯示,「十二五」時期全國城鎮建設用地增長約20%,遠高於同期城鎮人口11%的增幅,城鎮建設用地增長速度約為同期城鎮人口增幅的180%。

專家指出,規劃、土地、人口三者緊密聯繫,規劃人口「畫大餅」,直接的影響就是房地產過度開發,去庫存艱難。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的研究顯示,雲南某城市一個新區,招拍掛土地中,住宅高達74.63%,商業服務業設施項目只佔15.53%,工業項目只有5.24%。

中原地產首席市場分析師張大偉分析,目前一些三四線城市的新城發展過多偏重於住宅這一單一模塊,34億的人口規劃意味著房地產市場又要大發展,將進一步增加難以消化的商品房庫存。

胡剛等人建議,應在區域和省一級對發展方向、人口規劃進行統籌,探索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規劃相結合。一些基層幹部表示,要根據實際情況適時對規劃進行調整,協調好「一張藍圖繪到底」和城市實際發展需要,注重規劃的延續性和科學性。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