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舉國體制得益者林丹:不能只是金牌機器 體校輕教育傳統勢變

撰文:陳立程 黃俊傑
出版:更新:

「我覺得我們不能只是一個製造金牌的機器。」作為中國體育界當前最受矚目的明星人物之一,將在里約奧運爭取第3面奧運金牌的羽毛球手林丹曾如此感慨。

在中國新一代運動員裏,像林丹這樣有個性的選手愈來愈多,開始對舉國體制構成衝擊。(路透社)

「我們不能只是製金牌機器」

林丹可說是中國舉國體制下的成功典範,從地方到軍隊到國家隊,在精英訓練模式下一步步展現才華,成就前無古人的羽毛球霸業。與此同時,他也屢屢挑戰舉國體制為運動員設下的種種限制,其張狂個性更與軍人身分顯得有點格格不入。

然而,在中國新一代運動員裏,像林丹這樣有個性的選手愈來愈多。他們敢於挑戰常規,甚至公開向舉國體制叫陣。這對官方維持在體育領域的話語權構成衝擊,但他們在國際賽場上的驕人戰績,也為官方帶來改革壓力與動力。

與其他舉國體制下培養出的尖子一樣,林丹年幼時便進入體校。中國目前有近2,200間同類學校,為國家提供了95%奧運運動員。路透社記者早前走訪了上海與北京的體校,發現隨着人口結構改變,這種為國家培養體育人才的機制正面對巨變。

中國體校的學生,最小從6歲開始受訓。(互聯網)

官方推動各地體校改革

官方數據顯示,與1990年相比,中國體校數字其實大幅減少了逾千間。這裏的孩子最小從6歲開始受訓。一名校長形容,在1980年與1990年代,這類學校極具吸引力,如今隨着「社會日益重視文化教育,體校的學生大幅萎縮」。

體校地位在北京奧運前後開始引起爭議,一大社會背景是中國中產階級隨着經濟騰飛而迅速壯大,愈來愈多家長看重子女接受正規教育,不再視讓他們在競技體育中爭取成績為改變社會地位的出路。即使是在傳統體制中取得成功的運動員,也發出質疑。

林丹便曾形容運動員「在拿青春當賭注,去賭這4年一次的奧運會。競技體育本身就已經很殘酷了,再讓所有運動員的運動生涯變得4年才有一次價值,那不是更殘忍了?」

在舉國體制下重金打造的世界游泳冠軍孫楊 。(Getty Images)

開放校門 向家長宣傳課餘鍛煉

面對轉變中的社會大氣候,中國各地的體校也要與時並進地作出改革。中央在2010年發布「第23號文件」,要求各地體校提升教育水平,並向退役運動員提供更多支援。

上海浦東新區一家體校的負責人接受路透社訪問時指出,該校3年前放鬆了已實施40年的規定,不再要求全體學生留宿,如今該校700名學員中逾半同時在其他學校求學。另有學校走進幼兒園,向家長推廣體育,鼓勵他們把參與體操等運動列作課餘活動。

曾經培養出游泳世界冠軍劉子歌的上海體校,自2012年起拒絕讓無法通過學術入學試的運動員入讀,並向家長表明,比起比賽成績,該校更加重視運動訓練的教育意義。

上海體校校長盛茂武表示,中國許多體校朝着這個方向改革,「但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因為許多人視教育與訓練為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若想要成為冠軍,你就不能學習,這種觀念是錯誤的……最終只有很少人可以成為冠軍」。

今年3月發表的一份官方調查印證了盛茂武的觀察。調查發現,9個受查省市有不少體校並未投放足夠教育資源,一些地方教育部門對「第23號文件」視若無睹。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