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中國人體育觀三十二年變遷 「舉國體制」或者不復存在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為了成為一流運動員,自小就受到嚴格訓練。(網易)

香港01特約轉載:何亦文

轉眼間中國自1984年之後,已是第九次參加奧運會。32年過去,中國人的體育觀是否發生改變?

想當年,一場體育比賽的勝利,一項世界冠軍的獲得,令國人是那麼如醉如癡,將其與「振興中華」聯繫在一起;2008年北京奧運舉辦權的取得,成為「掃國恥,立國威」的政治標誌,舉國歡騰。

是不是2008年充分享受奧運金牌第一的滋味?從那以後,國人們對金牌的數量已經不是那麼熱衷。去年北京某傳媒一項調查發現,超過九成的受訪者接受未來兩屆奧運會中國獲得金牌數量減少的可能;以本屆奧運會為例,中國究竟得到多少金牌?並沒有像過去那樣,在民間和社會引發熱烈討論。

2008年後,中國是否應當放棄體育「舉國體制」引起爭論,特別是李娜獲得法國、澳大利亞女子網球公開賽冠軍後,支持或反對舉國體制論者都借李娜作為支持自己觀點的依據。上面提到的那項調查中,百分之七十的受訪者承認,「舉國體制」仍在競技體育中發揮作用,但應當進行改革。

去年《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正式發佈,官方將體育稱為產業,希望借此促進體育消費,暗示實行六十多年的「舉國體制」已經發生動搖。

體育運動學校是「舉國體制」的根基。上世紀末以來,這類學校數量呈下降趨勢,招生越來越困難。生活品質的改善,職業選擇機會增加,不僅城市孩子,就是希望借體育跳出「農門」的農家子弟,都不願意走這條前景暗淡的艱辛道路。

今天各類體育培養班的廣告和教授鋼琴、舞蹈一樣隨處可見,家長們把孩子送到那裏,很少有人希望自己的後代獲得中國或世界冠軍,只是為了滿足孩子的興趣或是能夠增加進入名校的機會。

由此看出,「舉國體制」在中國的根基已經鬆動,或者是不復存在。

2012年倫敦奧運金牌得主孫楊,是中國「舉國體制」下重金打造的游泳健將。(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