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中東續推銷中國方案 發展為主拒絕武力

撰文:鄭子健
出版:更新:
習近平極力推銷中國方案,但是否能被廣泛接受仍是疑問。(美聯社)

多年來,對於一眾阿拉伯國家,中國如同來自遠方的富商,一向只談石油和經貿投資,對地區安全事務不大過問,中阿關系往往止於生意合作。

 

本星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沙特、埃及和伊朗三國。事前官方新華社曾放出風聲,揚言中國會針對中東問題,提出「中國方案」,引來多方揣測,習近平此行會否標志中國改變一貫慣例,不當只談生意的財主,未來將更主動參與區內事務。

 

於過去幾日行程,習近平一行人言行未有出人意表之處,主調還是為「一帶一路」鋪橋搭路,寄望中阿兩地共享經貿繁榮,例如中沙兩國簽訂14項合作備忘錄,內容多涉資源開發及基建。實則中方曾提及安全問題,但措辭偏向謹慎,行文不離「求同存異、包容互諒」此等大原則,少涉實質議題。

 

中國方案:輸出改革開放經驗

 

直至昨日,習近平於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發表講話,所謂「中國方案」才稍見眉目。外界終可由最高領導人口中得知,中國如何理解中東問題,而此復興大國又認為有甚麼解決之道。

 

習近平指出,「武力不是解決問題之道」,此因中東亂局的「根源出在發展」。他相信,中東地區可藉經濟發展,「讓青年人在發展中獲得生活的尊嚴」,如此「希望才能跑贏失望」,真正令其「自覺拒絕暴力,遠離極端思潮和恐怖主義」。

 

此外,解鈴還須繫鈴人,要找到化解中東矛盾之道,「關鍵要符合國情」,故此應當由當地人民摸索出路,進而展開對話,「在推進政治解決方案上形成聚焦」,「而非從外部強加解決方案」。

 

從習近平講話可知,「中國方案」重點乃輸出中國改革開放經驗,以經濟發展成果消弭意識形態對立,並堅持以本國實踐為進退依據,拒絕不明國情的外人插手干預。

於「一帶一路」計劃,中國與阿拉伯國家成為長期合作夥伴,目標為「促進中東工業化」。(美聯社)

共同出資550億美元 促進中東工業化

 

對於中東發展問題,中國可擔當嚮導,通過「一帶一路」引入資金和技術,並一盡遠鄰善意,做和事老「勸和談」,但習近平強調,中國絕「不找代理人」,也不在中東「搞勢力範圍」或「填補真空」。暗示即便美國退出中東,中國也不會趁虛而入。此前美國從中東抽身,重返亞太圍堵中國,分析認為中國有意填補美國留下的真空,在中東扮演更重要角色。

 

從前中國只是遠方商人,地區任務只是買賣交易,如今中國與阿拉伯地區將會藉「一帶一路」,成為長期合作夥伴,目標為「促進中東工業化」,根治地區亂象。習近平於會上公布大手筆集資計劃:設立150億(美元.下同)中東工業化專項貸款;提供100億商業性貸款;提供100億優惠性貸款;聯同阿聯酋及卡塔爾,設立200億共同投資基金。

 

中阿兩地拿著550億資本,下一步為開展長期合夥項目。首先是布置「1+2+3格局」:「1」為能源合作;「2」為改良雙邊基建、貿易及投資渠道;「3」為發展核能、航天衛星及新能源三大高端產業;其次,中國坐擁龐大資金,可以通過貨幣互換和投資協議,充當融資角色,以助鞏固區內石油業基礎,並開拓鋼鐵、建材、玻璃等急需產業,實現地區經濟「多元化大趨勢」。

 

發展與和解 「雞與蛋」難題

 

可是,「中國方案」暗藏「雞與蛋」難題。

 

如要鍛造經濟發展這條防線,首先要緩和意識形態衝突,否則區內軍政角力將會摧毀發展大計。有見及此,習近平強調各方要避免互相扣帽子,「不能把恐怖主義同特定民族宗教挂鉤」。可中東地區不同於中國,並未置於同一政治權威之下,各國要先走出緩和意識形態衝突這一步,實在困難。

 

現時「治本」計劃已蓄勢待發,萬事俱備,只欠地區穩定這股東風。習近平即於會上提到,支持巴勒斯坦立國,呼籲敘利亞停火,其暫行辦法一為提供經濟援助,以救急扶危和改善民生,二為設立對話機制,如中阿兩地「召開文明對話與去極端化圓桌會議」;三為加強反恐合作,其中中國會資助執法及警察培訓,並聯同阿拉伯各國維護網絡安全,杜絕恐怖主義傳播。

 

此「中國方案」確建基於中國的成功例子,可正如習近平所言,各國國情相異,發展道路各有不同。單憑上述資助及對話機制,未必能平定漫天戰火,開啟經濟發展大門。中國是否還有後著以穩定局勢?我們還是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