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百科】台灣海基會是個什麼組織?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1949年,蔣介石國民政府退守台灣,兩岸分治之局延續至今;國共雙方本是互不相讓,一方謂要「解放台灣」,另一方則謂要「反攻大陸」。惟隨時間推移,或因「國仇家恨」漸漸扔淡,或因雙方皆在經濟上不能無視對方,兩岸均有和平交往的需要。就在彼等背景下,已故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與已故海協會長汪道涵,遂於1993年在新加坡舉行歷史性的「辜汪會談」,奠定了兩會聯繫與會談制度的基礎,開啟兩岸以協商代替對抗的新時代。

1993年「辜汪會談」,當時的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左)、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右)在新加坡展開歷史性會談,奠定了兩會聯繫與會談制度的基礎,開啟兩岸以協商代替對抗的新時代。 (資料圖片)

時間回到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台灣總統蔣經國於1987年11月2日,開放台灣人赴大陸探親,兩岸民間交流日益頻繁,也由此衍生出海上犯罪、偷渡走私、文書查證、財產繼承、婚姻關係、經貿糾紛等諸多「事務問題」;為解決上述因兩岸民間交流而衍生的問題,由台灣行政院主持民間各界籌組海基會,以協助台灣當局處理與大陸相關的事務。

其後,台灣當局1990年11月在台北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首任會長是來自台灣世家望族鹿港辜家、富商辜顯榮之子辜振甫。辜振甫為國民黨黨員,政商關係微妙,被喻為「鹿港紅頂商人」;辜振甫本人早年卻因其台灣獨立的立場而坐過牢。至於北京方面,於1991年12月16日成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海協會),首任會長是其時德高望重、曾主政東南包括上海的汪道涵;特別一提,海協會在架構上--業務指導與管理機關為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在功能上來說,此機構扮演類似大使館的角色。

海基會此前曾發布新聞稿稱,自蔡英文上任後,兩岸兩會常態化聯繫機制仍照常運作;但據了解,大陸海協會在520後已收到海基會數十份傳真文件,但都沒有回覆,電話也沒有接。(新華社)

海基會與海協會作為官方接觸的「白手套」,當時在擱置爭議、務實協商的前提下,加上當時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居間穿梭,促成兩會負責人第一次商談在新加坡這個第三地舉行。在經過兩次預備性磋商之後,兩會敲定1993年4月27、28日於新加坡召開「辜汪會談」,為了化解政治談判的疑慮,當時兩岸的共識是將會談定位為民間性、經濟性、事務性及功能性的會談。

「辜汪會談」是兩岸關係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步,兩岸經過44年的隔離,雙方代表終於獲得官方授權,接觸談判。「辜汪會談」簽署了4項協議,包括「辜汪會談共同協議」、「兩岸聯繫與會談制度協議」、「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議」,奠定日後兩會聯繫與會談制度的基礎。

讀者或許常常會搞亂「海基會」與「陸委會」--其實台灣有兩個處理兩岸事務的主要機構,一是海基會,二是陸委會。原則上,海基會與陸委會各司其職,前者主責民間交流,後者則牽扯官方層級;實際上,台灣過往幾任總統「李陳馬蔡」或因立場、或信仰、或方略關係,對兩岸關係之定義與取態皆有所不同,使得海基會與陸委會之於兩岸關係的「地位」時有更迭。

在李登輝與陳水扁時期,海基會扮演着「白手套」之角色(從事官方不便公開進行的兩岸互動),是兩岸關係主角;及至馬英九時期,海基會淪為配角,主角由陸委會與大陸國台辦擔當,海基會董事長為誰,政治意義不大,實質功能也不強。然而蔡英文上台後,大陸當局認為蔡英文對「九二共識」中的「一中」態度模糊,就目前情勢而言,兩岸關係甚至已重回「李陳時代」--官方與半官方關係均告停擺,海基會角色更形重要。

歷任海基會董事長列表 

任別

姓名 任職期間 與海協會互動
1 辜振甫 1991年3月9日-2005年1月3日  
代理 劉德勳 2005年1月3日-2005年6月11日  
2 張俊雄 2005年6月11日-2007年5月18日  
3 洪奇昌 2007年7月12日-2008年5月26日  
4 江丙坤 2008年5月26日-2012年9月26日 江陳(雲林)8次會談
5 林中森 2012年9月27日-2016年5月19日 林陳(德銘)2次會談
代理 陳德新 2016年5月20日-2016年8月31日  
6 田弘茂 2016年8月31日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