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東盟都有哪幾國 「10+1、10+3」又是什麼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東盟簡稱為「ASEAN」(人民網)

6日下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乘坐的專機從北京起飛,抵達老撾首都萬象。據中新網報道,9月6日至9日,李克強將出席在老撾萬象舉行的第19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10+1)暨建立對話關係25周年紀念峰會、第19次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和第11屆東亞峰會,並對老撾進行正式訪問。

香港01記者為您解釋究竟李克強在老撾的這「三會」到底是什麼。首先要從東盟說起,東盟是指東南亞國家聯盟,也稱為東南亞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簡稱為ASEAN,是集合東南亞區域國家的一個政府性國際組織。其成員國包括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新加坡、文萊、越南、老撾、緬甸和柬埔寨十國。在冷戰背景下的東盟成立初期立場反共,其主要任務之一是為了防止區域內共產主義勢力的擴張。在冷戰結束後東南亞各國政經情勢趨穩,並接納社會主義國家如越南等加入。

1961菲律賓、泰國和馬來亞(馬來西亞前稱)在曼谷成立東南亞聯盟,其後於1967年,印尼、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四國外長和馬來西亞副總理在曼谷舉行會議,並發表《曼谷宣言》,正式宣告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印尼、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和馬來西亞成為東盟5個創始國,其後文萊(1984年)、越南(1995年)、老撾(1997年)、緬甸(1997年)和柬埔寨(1999年)5國先後加入東盟,使這一組織覆蓋整個東南亞地區,形成一個人口超過5億、面積達450萬平方公里的10國集團。東盟10個對話夥伴國是: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歐盟、印度、日本、新西蘭、俄羅斯、韓國和美國。東盟的宗旨是以平等和協作精神,共同努力促進本地區的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遵循正義、國家關係準則和《聯合國憲章》,促進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同國際和地區組織進行緊密和互利的合作。

2015年11月21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出席第十八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 (新華社)

東盟「10+1」 和「10+3」是什麼?

東盟10+1是指東盟10國分別與中國、日本和韓國3國的合作機制,即三個10+1合作機制。如果將中日韓三國加入東盟會議,則成為東盟10國領導人與中國、日本、韓國3國領導人會議(10+3)。在1995年,東盟曼谷首腦會議建議舉行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會議。 到了1997年,馬來西亞作為東盟輪值主席國承辦第二屆東盟首腦非正式會議,積極促成了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召開。

東盟與中日韓合作已建立了65個對話與合作機制,形成了以領導人會議為核心,以部長會議、高官會、東盟常駐代表委員會與中日韓駐東盟大使會議(CPR+3)和工作組會議為支撐的合作體系。

2+7合作框架

2+7合作框架是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3年10月9日在文萊出席第16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時,就深化中國-東盟關係提出的合作框架設想,其中包括了兩點政治共識和七個領域合作。在2+7合作框架中所指的兩點政治共識分別是: 1) 推進合作的根本在深化戰略互信,拓展睦鄰友好;2) 深化合作的關鍵是聚焦經濟發展,擴大互利共贏。七個領域合作包括﹕積極探討簽署中國—東盟國家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啟動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進程;加快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本地區金融合作與風險防範;穩步推進海上合作;加強安全領域交流與合作和密切人文、科技、環保等交流,涵蓋了政治、經濟、安全、人文和科技等各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