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陸客的台灣 該是感動還是擔心?「十一」到台陸客料創新低

撰文:黃俊傑
出版:更新:

大陸客到台旅遊人數大減,引來兩極評價--台灣觀光業自救會發言人李奇嶽表示,「(陸客)是全台走透透,陸客團減少後,影響層面比想像中嚴重」,除了旅行社、飯店、遊覽車與導遊受衝擊,連帶「下游」的洗衣業者、糕餅業者、伴手禮店甚至牛肉麵店、茶葉蛋店家,都因為陸客減少或沒有上門消費,生意大受到影響。
但亦有意見認為,多數的大陸客都是所謂「團客」--團進團出、一條龍的觀光方式,從旅行社、遊覽車、住宿飯店、餐廳與土產店等等,幾乎都與中資有關。也就是說,台灣人幾乎無法從團體行的大陸客獲取任何觀光收益;更有台灣人直呼,「沒有中國客的台灣真好」,更自製一系列宣傳品「讚美」「沒有陸客的日子」。

主責處理大陸客事宜的台灣移民署對台媒表示,去年的十一長假,大陸團客來台,「至少一個月前就要排隊辦理送件」,萬一擠不到配額還要用速件費辦理;但今年的狀況是,幾乎是當天向移民署申請當天就可以核證,「因為今年沒有人排隊」。(中央社)

蔡英文上台後,不斷有消息傳出大陸限縮陸客到台,對台灣的觀光旅遊產業造成一定衝擊;有見及此,台灣觀光業相關業者組成自救會,並訂於下周一(12日)上街遊行。據台媒報道,台灣移民署表示去年的「十一長假」(大陸稱「十一黃金周」),大陸團客來台,至少一個月前就要排隊辦理送件,萬一擠不到配額還要用速件費辦理;但今年的狀況是,幾乎是當天向移民署申請當天就可以核證,「因為今年沒有人排隊」。

陸客到台旅遊人數大減,引來兩極評價--台灣觀光業自救會發言人李奇嶽表示,「(陸客)且是全台走透透,陸客團減少後,影響層面比想像中嚴重」,除了旅行社、飯店、遊覽車與導遊受衝擊,連帶「下游」的洗衣業者、糕餅業者、伴手禮店甚至牛肉麵店、茶葉蛋店家,都因為陸客減少或沒有上門消費,生意大受到影響。

但亦有意見認為,多數的大陸客都是所謂「團客」--團進團出、一條龍的觀光方式,從旅行社、遊覽車、住宿飯店、餐廳與土產店等等,幾乎都與中資有關。也就是說,台灣人幾乎無法從團體行的大陸客獲取任何觀光收益;更有台灣人直呼,「沒有中國客的台灣真好」。

有台灣網上媒體在臉書製作出「找回最初的悸動,一個中國客不在」等一系列中英日三文的廣告文宣,宣傳沒有陸客之後的好處--除了泛藍政黨與其媒體會稱大陸做「中國大陸」外,台灣人一般以「中國」或「對岸」稱呼之。(「馬的報報」臉書)

台媒報道,根據台灣移民署8月入境數及9月送件數,預估今年全年大陸客到台觀光外匯收入較去年減少約360億元(新台幣,下同;折合約87億港元)左右;有旅行社業者表示,政府開放陸客以來最慘的情況已來臨,「有購物店從一天90團減為一天只剩9團。」

然而台灣移民署在周日(11日)亦有提供數據指出,今年9月初陸客申請案件數有回揚趨勢,去年9月1日至9日陸客申請數為4萬5,709人,今年9月同期間則為4萬6,259人,微幅成長1.2%;但如要精準觀察陸客十一長假來台旅遊情況,仍待該假期過後,也能與去年數字實際比較出來。

不過,官員透露,過去團客來台人數多,眾人爭搶配額,尤其想要在十一長假期間來台,必須繳交速件費,以便提前辦理。速件機制去年元旦推出,一整年光是速件費的收入就超過一億元。

有網友自製「宣傳品」「歡迎」大陸客不來台灣,引起台灣觀光局緊張,趕緊出面「闢謠」,表示「歡迎來玩」。觀光局副局長劉喜臨澄清,這並非官方廣告,也不鼓勵用這種方式吸引其他國家旅客來台。(馬的報報)

台旅遊業者:今年「十一」陸客來台「冷冷清清」

旅行社業者則說,「一般陸客團來台前兩到三周就會確定行程,距離十一長假剩半個多月,不少業者至今都沒有接到大陸組團社告知要預留航空公司機位,也沒有提出包機規劃」;原本預留的飯店房間都已取消,現在隨時訂都有空房,還有飯店業者不時詢問是否有訂房需求,還有部分有預留房間並且已付訂金的旅行社要降價轉讓,「市場上一晚800元到1000元的飯店選擇多」。

觀光業者指出,每年大陸「十一長假」是陸客出國旅遊旺季,往年十一之前申辦證件人數大排長龍、配額不夠用,今年「冷冷清清」,今年將是近年十一長假陸客來台最慘淡的一年。業者對台媒稱,「往年十一長假申辦證件人數都大排長龍,配額不夠用」,大陸組團社沒有特別宣傳台灣旅遊商品,加上配額減少、陸客來台旅遊意願降低等多重原因,大陸組團社雖努力收客,但市場反映不理想,台灣旅行社恐沒團接。

台媒稱,大陸方面祭出一系列「干擾手段」,包括台灣旅遊商品不上架,大陸電視新聞也不報導正面台灣新聞或旅遊節目;網民更營造台灣旅遊不友善氣氛。另外,陸客團來台隨團須有一名領隊,若領隊證照過期,陸方會以各種理由延遲證照發放,也導致觀光團無法成團。

亦有意見認為,大陸客不僅與台灣人搶佔一票難求的東部鐵路車票,喧嘩的大陸客也影響台灣觀光景點的品質。(馬的報報)

陸客減少或可促台灣旅遊轉型

然而,台灣亦有不少聲音認為此為「轉機」--觀光局副局長張錫聰對台媒《報導者》指出,「過去陸客團確實因為量衝太快,發展出零團費、一條龍等遭外界長期詬病旅遊型態,帶來的經濟效應也僅集中在特定對象身上,無法帶動其他行業成長」;張氏績稱,「目前國內旅行社約有2800多家,專門接陸客團的約有50家,觀光局鼓勵業者評估市場轉移,依企業本身經營條件,將主力從陸客轉型成東南亞、東北亞或國旅,降低陸客減少帶來的衝擊。」

其又指出,事實上,比起團客削價競爭,自由行散客創造的利潤反而比較高,「後續觀光局希望強化包含穆斯林市場、遊輪市場、日韓市場等國際旅遊市場。國旅方面也透過推動住宿優惠等方案,鼓勵民眾在非假日出遊。」

前花蓮休閒旅遊協會理事長劉瑞祺則對《報導者》表示,「關了一扇門,也會開了一扇窗」--劉氏謂過去大陸客造成「花(蓮)(台)東火車票難買、太魯閣天天塞車亂象,導致旅遊品質低落」;他認為,「這段時間剛好可以趁機將軟硬體提升、讓熱門景點得到暫時歇息、提升旅遊相關人員教育訓練等,且陸客消失後,國內旅客取得火車票容易,選擇前往花蓮旅遊的機會自然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