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退役將領唱《義勇軍進行曲》遭批 兩岸間有哪些「禁」歌金曲

撰文:黃俊傑
出版:更新:

11月11日,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由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主持。就在這北京人民大會堂中,赫然出現了32位過去效忠國民黨政府的台灣退役高級將領,包括許歷農、吳斯懷等,並在會堂裡與一眾與會眾肅立高唱《義勇軍進行曲》引發高度爭議。
《香港01》為讀者盤點幾首因為種種原因被兩岸各自列為禁歌,甚或「改歌詞」、「改歌名」的歌曲,當中包括因為「六四」被禁的《最後一槍》、疑有台獨意識的《美麗島》、被指「投共」的《少年中國》、被強行改詞的《中華民族》與為繼續演出該歌而改歌名的李志《廣場》等等。

在「去歌」前,《香港01》推薦讀者先看舊電影橋段,既是好笑,又是深刻的點出兩岸互相「禁歌」的背景:
有些歌曲在創作之後,因政治事件被賦予新意涵,因而被國內當局所禁,典型的有《最後一槍》與《血染的風采》;亦有受政治壓力改歌名,如李志的《廣場》:

《最後一槍》

此曲原為中國「搖滾教父」崔健因1979年中越戰爭所作之歌,最早版本收錄在1987年的《無名高地──中國紅歌星金曲選第一集》合輯; 1988年,這首歌被收錄於東方歌舞團錄製的《開天闢地中國新音樂》專輯。1989年六四事件之後,這首歌被民眾甚至是崔健本人賦予了全新意義,1990年亞運會成都站義演時,崔健唱完這首歌後直接說,「我們希望去年聽到的槍聲,是最後一槍」;然而在1995年8月,崔健在美國巡迴演唱期間接受《舊金山中文電台》採訪時堅持,「自己的歌和政治無關」--然而此歌始終難逃在國內被禁的命運。

《血染的風采》

與《最後一槍》一樣,此曲創作於1987年,作詞者為陳哲,作曲者為蘇越。本為紀念中越戰爭中犧牲的解放軍士兵而作,後來被用於紀念六四事件,梅艷芳亦多次演唱此曲,每年在香港維園舉行的六四悼念晚會中,也會聽到此曲,與改編至鄭智化《水手》的《自由花》、《媽媽我沒有做錯》等曲一樣,同樣在大陸被禁。

《廣場》

如今已不再小眾的獨立歌手李志,其《廣場》與《女神》被指是描寫「六四」--《廣場》歌詞其實描寫得不算隱晦,但李志似乎唯恐聽者不明白,故在最後加上一個母親的獨白,「一直預感著有一場災難要來的,可來的太快,而且紮紮實實的就落在我頭上,是我最怕生事的人的頭上,它奪去了我最心愛的兒子」。李志從國內獨立音樂圈「走出來」(縱使他未必認同)後,可以理解,其受到的「束縛」亦愈來愈多,所以李志專輯中將《廣場》易名為《地方》,得以繼續演唱。
 

也有些歌曲在深具民族意識的同時,因為其中的「中華民國正統」意識因而被禁;然而既是好歌,兩岸民眾亦是耳熟能詳,所以有人(包括作曲者)被歌詞改寫,保留歌曲的民族意識「過關」,包括《中華民國頌》(被改成《中華民族》與《我是中國人》(被改歌詞):然而有些繼續被國內當局禁播,如《梅花》:

《梅花》、《中華民國頌》

有些歌曲在深具民族意識的同時,因為其中的「中華民國正統」意識因而不容於國內。鄧麗君演唱的《梅花》與《中華民國頌》雖有「梅花堅忍象徵我們,巍巍的大中華」與「青海的草原,一眼看不完,喜瑪拉雅山,峰峰相連到天邊;古聖和先賢,在這裡建家園,風吹雨打中,聳立五千年」等深具民族意識、愛國主義的歌詞。

但其中《梅花》的「冰雪風雨它都不怕,它是我的國花」,梅花正是中華民國的國花,是「冰雪風雨它都不怕」時被引伸為國府退守台灣,與1949年建政的中共對峙之境況,故而被禁。至於《中華民國頌》更是不必多說,歌名「中華民國」已是「出事」,歌詞中謂「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經得起考驗,只要黃河長江的水不斷,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千秋萬世,直到永遠」,直到永遠的是中華民國,自然不為國內所容。

《中華民國頌》、《我是中國人》

正所謂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中華民國頌》自然難以在國內甚至是港澳獻唱,所以歌手為了避免觸及敏感政治問題,常會將歌名與歌詞中的「中華民國」改為「中華民族」,歌詞中除了「中華民國」改成「中華民族」之外,其他完全不變。至於《我是中國人》為何出事?為何被被詞?《我是中國人》雖有「我不管生在哪裡,我是中國人,不論死在何處,誓做中國魂」慷慨激昂的歌詞,但亦有描述大陸歌者「淪陷」的境況,「同胞受苦,河山待復,我會牢牢記住」,故有歌手在演唱時將之改為不太合音韻的「統一中華,完整國土,我會牢牢記住」。

至於民主化前台灣亦有不少禁歌,包括國民黨當局認為是「宣揚台獨」的歌曲,包括在蔡英文與「520」宣誓時一同演唱的《黃昏的故鄉》、《美麗島》;有「投共」色彩的歌曲如《少年中國》:

《黃昏的故鄉》

其為台語歌,原曲為1958年11月錄製上市,由日本人中野忠晴作曲、橫井弘作詞、三橋美智也所演唱,後由台灣音樂家文夏填台語詞後翻唱。當年許多被國民黨政府列入黑名單的台灣人二十餘年無法回台,所以在海外台灣人的聚會中,《黃昏的故鄉》是最常被吟唱的歌曲。此曲在台灣戒嚴時期與《望你早歸》、《補破網》、《望春風》以及《媽媽請你也保重》等曲並列台獨及黨外勢力的五大精神歌曲,故而被禁。

《少年中國》

《少年中國》歌詞源自蔣勳的詩作<寫給故鄉之三>,當時蔣氏負笈巴黎,寫了一系列給故鄉的作品,成為70年代第一個寫這種在台灣成長的「外省年輕人」特有思鄉情結的青年詩人。《少年中國》這個概念源於1900年2月梁啟超寫了<少年中國說>一文,文中梁氏謂其心中期待的「少年中國」,應是擺脫列強欺凌,國富民強,充滿希望進取與活力的模樣;蔣勳的「少年中國」是海外遊子的濃濃鄉愁,所謂「鄉」是指中國大陸,「少年中國」是指彼岸的「新生」的中國。

歌詞中有謂,「少年的中國也不要鄉愁,鄉愁是給不回家的人」,被指是指描寫外省人應該回到中國大陸,具「投共」色彩,故而被國民黨政府禁唱。

《美麗島》

《美麗島》是一首創作於1970年代的台灣校園民歌,歌詞由淡江大學教授梁景峰改編自詩人陳秀喜1973年的詩作〈台灣〉,由李雙澤作曲。後被楊祖珺收錄在其1979年發行的專輯《楊祖珺》之中,隨後被國民黨當局所禁。

專輯《楊祖珺》之中的《美麗島》,發行之初並未受到當局關切,僅是不能公開在電視廣播上演唱。1979年黨外運動人士以此曲做為《美麗島雜誌》之名後,本無政治意圖的《美麗島》便與黨外運動劃上等號。《美麗島》與該專輯中上述另一首歌《少年中國》當時送交行政院新聞局歌曲審查都未通過,《美麗島》因曾為黨外人士傳唱而被認為有台獨意識,《少年中國》則由於被親共人士用在統戰而判定嚮往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