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蘇-35戰機軍購合同生變數 為何中俄談判陷入膠著?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中俄去年簽訂蘇-35戰機軍購協議,交付日期卻一波三折。(Getty Images)

早前(11月23日),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訪華,期間與中央軍委副主席許其亮會面,並出席中俄政府間軍事技術合作委員會第21次會議。中國國防部透露,同場還有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部長張又俠,以及軍委聯合參謀部副參謀長乙曉光;俄羅斯衛星網則引述俄國國防部公布,指中俄雙方於會上總結過去一年工作,探討下一階段軍事科技合作任務。

11月23日,政協主席俞正聲在北京會見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新華社)

美國雜誌稱俄方防範中國竊取技術

訪華期間,紹伊古概括表示,兩國一年來兌現多份軍事科技合作合同,價值30億美元,不過他卻未有提及出售蘇-35第5代戰機一事。上星期(11月16日),美國《國家利益》雜誌引述俄國退役中將葉甫根尼-布金斯基,稱就戰機軍購案,中俄兩國尚在艱苦談判階段;俄國衛星網則於19日報道,軍事技術合作局表示,目前尚未交付戰機,雙方仍商討合同細節。

據知購買蘇-35一事始於2012年,至2015年中俄兩國簽訂價值23億美元合同,中方承諾購入24架戰機,原定今年底先交付4架,可是按近日風聲,似乎協議生變,惟一相反意見來自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當地工廠負責生產組裝蘇-35,其行政長官亞切斯拉夫.什波切特向衛星網表示,交付進度良好,會如期於年底前供貨予中國。

《國家利益》稱,中俄談判所以陷入膠著,乃因俄方疑忌中方會竊取蘇-35技術,因此要事先簽訂知識產權協議。內地「北國防務」微信號撰稿人楊政衛則質疑此種說法,指出第5代戰機技術系統極為複雜,牽一髮而動全身,假如中方有能力複製蘇-35,其實等於具備生產能力,毋須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由俄國購入。他更由此提出自家看法,解釋中俄談判進展緩慢實理所當然。

有傳俄方因防範中國竊取蘇-35技術,故而延遲戰機交付。(Getty Images)

談判膠著源於中方深思熟慮?

首先,前幾代戰機針對特定功能如雷達探測,嵌入專門電子系統,最後才由中央系統整合數據;第5代戰機的中央電腦系統則統一管理所有功能,自動整合各種數據。由如蘇-35將各電子系統合而為一,極難改動和複製之餘,中方亦必須事先確認俄方未來會及時提供升級和修正服務;過往中國購入俄國戰機,就曾因未有商妥流程,致使補充零件每多滯後,國產代替品亦不一定合用。

另一方面,楊政衛認為,戰機軟件可以容納不同功能組合,配套武器亦各有不同,中俄雙方要各取所需,並議定價錢,費時甚久不足為奇。例如蘇-35可配備紅外線攝影機,用於導彈預警、探測或導航,中方要考慮本國需要那一項功能,抑或需要安裝全部功能;又如蘇-35可裝備不同類型的遠程導彈,射程可以是方圓100公里以上、200公里以上或300公里以上,取決於中國戰略考量。

最後楊政衛如此總結:「中俄是不是因為談這些才談那麼久,目前不清楚,如果是,表示中國談判者非常內行。以中國使用蘇-27家族那麼多年的經驗,以及現在的中國已經不是賣他什麼就買什麼的傻財主,我相信蘇-35的交易中應該有相當的分量是在談這些『非政治因素』的細節。」